还记得去年抖音上有一句火遍大江南北的歌词,叫“你这一辈子有没有为别人拼过命”,第一次听到的时候一度还把我给逗乐了。
是游戏不好玩了,还是奶茶不香了?是火锅啤酒涨价了,还是楼下烧烤摊关门了?
人生这么美好,我干嘛要莫名其妙地为个啥人就得去拼命?吃饱了撑的?!
但是现实就是这么魔幻,原以为这只是一群文青矫情的无病呻吟,但是没想到才过了不到一年的功夫,全世界就突然开始流行起了这句话的升级版本。
比之前的更加玄幻、更加匪夷所思,变成了“你这辈子有没有为几块钱去跟别人拼命”。
而最丢人的地方在于,我就是那个为了几块钱就去跟人拼命的其中一员。
眼瞅着这不马上又是一年一度的双十一要到了嘛,想必大家伙的微信群里这段时间也是各种乱七八糟的活动链接满天乱飞,什么盖楼的、要我们砍他一刀的、还有建商铺的,可谓是群魔乱舞。
前不久在下就不幸中招,被一位久未谋面的中学同学拉进了“盖楼”小队中,开始从新媒体工作者转行为“建筑工人”。
其实作为一名直男,在最开始接到邀请时,我是拒绝的。
毕竟自从前几年国内电商的双十一大促活动越来越趋向复杂化后,我几乎再没花过什么心思去琢磨那些什么“预售定金、双十一红包、购物津贴、店铺券”之间错综复杂的叠加关系了。
对于今年在朋友圈里传疯了的什么“全民开喵铺、组队盖楼大挑战、拉人赢红包”等用一点小恩小惠尝试邀买人心的营销活动,也就一直不太感兴趣。
但是架不住老同学的几番劝说,声称她们也是佛系盖楼,就是找个人凑满队伍而已,不太在乎输赢。
最后碍于情面,在再三重申自己“可能没啥机会上线,基本属于坐等躺赢偶尔喊两句666的咸鱼”之后,还是上了这条贼船……然后就在短短几天之后,成为了小队中搬砖最勤快的福报修士。
(盖了几天楼后的“战果”)
可能有读者对于某平台的“组队盖楼大挑战”不甚了解,所以在这里先大体描述一下活动规则。
这个活动是让用户与最多4位合伙人一起组成一支队伍,通过和系统分配的另外一支队伍在一定时限内进行“盖楼比拼”。
最终在时限结束后,“建设楼层”总等级更高一方的队伍获胜,队伍内的队员也可以就此瓜分奖金池内的奖金。
而提升队伍的楼层等级共有两种方式:分别是让队员上线助力,以及拉非队友点击助力。
看起来只是一个平平无奇的营销活动,而且去年某宝也发起过一次类似的盖楼挑战活动。
但有赖于这一届策划的鬼才脑洞,竟然让他们硬生生把一个和谐的薅平台羊毛游戏,玩成了一场大逃杀性质的血腥修罗场。(策划宝才,阿里捡到鬼了)
古话说叫“两虎相争必有一伤”,这次的盖楼活动就有些这个味道。
这一次的盖楼游戏对于楼层的最高等级不设上限,再加上用户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修改队名”开发成了“素质喊话牌”,最终一场抢红包竞赛变成了双方不计成本、“你死我活”的无底线战争。
有人说你可能对这种事情看得比较开,一点口头上的嘲讽于你而言就如清风拂面一般无伤大雅。
但是你既然会参与到这个活动,自然说明你起码在钱这一点上是看不太开的。
因此,活动策划设计的另外一项规则,对于盖楼用户们而言就是一个难以绕开的大坑——门票。
每一场盖楼挑战都是会预先扣除门票的,这就意味着一旦“战败”面临的不仅仅是失去了今天的队伍红包,还可能把前几天的“劳动成果”一起赔了进去。
最夸张的地方在于,即便你用尽手段击败了对手,也并不代表你就能高枕无忧了,因为这项活动是不会让你可以“拿着红包中途退出”的。
那些在前一天比拼挑战成功的队伍,会在第二天被系统自动扣除门票投入到更高场次中,去与那些同样“楼层高得惊人”的队伍进行竞争。
从某种意义上来看,这简直就是一种另类的养蛊,把无数人分割开来捉对厮杀,胜者再分别与胜者匹配,最终得出一个最强的“蛊王”。
可惜这一切都是后话了,在当时我还未能想到这么多,只是憋着股劲去和对面打擂台。
一开始的对手的确够佛系,赢起来简直是如同秋风扫落叶一般轻松,但是很快,在这样的匹配机制下我们很快就开始遇到了劲敌。
迫于无奈之下,我们先是玩起了战术,希望通过用先示敌以弱,再卡着点来一波突然袭击的方式,来一举击垮对手。
这样的小花招虽然管用过几次,但是很快随着遇到的对手越来越强,这样单纯的小伎俩开始渐渐不起作用了,反倒是对面也开始学会了“偷塔”战术。
为了能够确保胜利,我们只好另辟蹊径(走火入魔),筹备去寻找一些能够花钱“买楼”的渠道。
结果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
原来在这短短几天的时间里,这个盖楼活动已经催生出了一套成熟的产业链出来
这个行业的竞争是如此的激烈,以致于那些“售楼小姐”们为了争夺客源可谓是花样百出,有人标榜起了自己是堂堂的13天老店,是“卖楼界的鼻祖”。
也有人效仿起那套“五元钱你买不了吃亏、5元钱你买不了上当”的话术进行营业。
部分卖家甚至还打起了心理战术,想用欲擒故纵的手法引诱用户头脑一热后来“一掷千金”。
但是正如曾经一位不知名的土豪在一款页游中,对于一群立志要挑战自己的平民玩家们说过的那句话——“不要用你的工资来挑战我的零花钱”。
放到这个盖楼游戏中也是一样,随着场次的不断提升,我们终归还是碰到了一个精通“钞能力”的对手,并被他无情碾压。
不过有意思的是,虽然多日来苦苦追求的连胜在这一刻已经被人打断,但我们整个队伍的成员们却并未感到太多惋惜和失落,更多的只是一种解脱感。
说白了,为了一星半点的红包而逼迫自己,去与那些素昧平生的陌生人没完没了地打生打死,实在不是什么令人愉快的事情。
在之前一直支撑着我们的动力,其实更多的都是对于那些沉没成本的不舍,不是为了这点红包,而是不想让自己前两天付出的那么多精力与时间白费。
然后就在这个思维下为这个活动继续付出更多,最终回过头来反省,发现这几天纯粹就是“一顿操作猛如虎,一看奖金两块五”。
其实认真回想起来,在十年前双十一第一次被包装成“全民电商狂欢节”来到我们身边时,似乎在优惠层面上远比现在的要来得“实诚”许多。
2009年的中国,线上电商大环境方兴未艾,距离天猫商城的成立还有整整三年,而当时撑起整个阿里巴巴的淘宝,在人们的语境中还是一个以“便宜、低质”作为核心竞争力的地方。
在那个年代里,对一位姑娘来上一句“哟,你这衣服……淘宝买的吧?”可能比告诉她又胖了10斤的杀伤力都大。
天涯跟豆瓣上的女青年们每天挖空心思,不是在琢磨如何不要让别人误会自己是一个“穿淘宝货的lowb”,就是研究怎么看出别人是不是那个穿淘宝货的lowb。
就算是机灵如马云这样的人,在面对当时网友们的质疑时也只能无奈地选择避实就虚,用一句著名的“有些人就是想用58元买劳力士”这样的话去悄悄转移话题,把平台上假货泛滥的问题带到用户分辨能力不足上去。
但讽刺的是,也正是在那样一个艰难的大背景下,时任淘宝CFO的张勇却敢为人先的用“全场5折”这样的大手笔,让全世界都记住了阿里人的魄力,也让双十一成为了张勇至今为止都最引以为傲的杰作。
如果把双十一拟人化,那么在他最初来到世间时,无疑是一个信奉简单粗暴哲学的冷酷小伙,“全场5折”的优惠说到做到,用户要是心动了来买就是,不多一句废话。
(人狠话不多的鲁鲁修)
但现如今,很显然双十一已经被一些平台“调教”成了一个圆滑世故的油腻大叔,嘴上的漂亮话都依然还在,但是想要从他手中拿着半点真金白银,难度却已经堪比登天。
做不出几道堪比奥数的数学题,搞不清满减、定金膨胀、店铺红包和平台红包等方案之间错综复杂的逻辑关系,舍不得花上大把的时间与精力去参与那些营销游戏,你压根没机会从这个“中年男人”手中讨到半点好处。
原因很简单,就像我们看新闻都知道一句顺口溜“字越少,事越大”。
在营销界也有类似的说法,越是简简单单、朴实无华的优惠措施,平台在背后需要投入的成本也就越大,用户能真实到手的部分也就越多。
为了掩盖自己在成本投入上的吝啬,才会有那些繁琐、复杂的红包规则诞生,用来掩盖用户投入与回报不成正比的事实。
也正是因此,网络上现在已经开始渐渐流传起了这样一种说法,呼吁要“取消双十一”。
(近期一场调查中近6成人开始对双十一持负面态度)
在他们的思维看来,既然一切都早已不是原本初识的模样,倒不如索性全部推倒,当做从未见过。
不过显然这样的想法实在是有些太过极端。
作为消费者,我们对于某些平台做法的日渐油腻化无可奈何,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手头就没有另外一份选择权。
有句话说得好,没有人可以永远年轻,但是永远都有人正年轻。
国内的电商格局还远未固化,大量的后起之秀正如同饿狼一般对着那些老前辈的位置虎视眈眈。
就像年轻人身上总是充满朝气类似,年轻的企业身上也是如此。
为了打破既有局面、为了挑战先行者,这些“小鲜肉”企业在做法上往往会让人忍不住联想起双十一活动最初的那个模样。(想要后发先至,不出点血怎么行)
就好比方说拼多多,这个平台不单在一些舆论口碑上与十年前的淘宝如出一辙,做出的一些营销活动也处处都让人想起最开始那个简单粗暴的双十一。
为了提升自己的品牌调性和争夺那些一二线城市用户,拼多多这个平台在砸钱这件事上可谓是毫不含糊。
他们直接干净利落地把自己从618开始“百亿补贴”延续到今年“双十一”,甚至不惜自己亏损也要再对一些热门品类进行额外补贴。
从企业角度来看这种做法很容易理解,有些平台做这个双十一不过是每年的保留节目,知名度早就已经打响,那么接下来考虑的就是盈利问题。
而有些平台还处于追赶者的地位,现在最想要的不是赚钱,而是吸引用户、笼络人心,用句老话叫“赔本赚吆喝”。
两相对比之下,作为用户在哪个平台更容易拿到货真价实的优惠,自然也是不言自明。
早在线下购物时代,我们就总结出来了一个寻找实惠的窍门,叫“货比三家”。
现在看来,这句话即便是放到今天的线上购物来看也依然没有过时。
当你不想为了过一天双十一,而要提前大半个月去在各种五花八门的营销活动中劳心劳神时。
请记住,你并不是没有其他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