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当前互联网公益项目中名气较大的一个大病众筹平台,“水滴筹”这个名字想必许多读者都有听说过,说不定还有不少人在这个平台上有过捐款。
不过正所谓树大招风,这个平台最近显然就又摊上事儿了。
日前,梨视频有记者通过走访调查,发现在各地省市医院中存在一批水滴筹方面的“志愿者”,以一种类似销售扫楼的形式在医院病房中四处搜罗病人,引导患者前往水滴筹平台上发起筹款,而那些“志愿者”则可以从中按照有效单量获取高额回报。
随后大量官媒开始跟进此事,其中人民日报更是直接给出点评:“水滴筹,别让好心人寒心!”
众所周知,任何公益组织赖以为生的根本就在于大众对其的信任,也正是因此,最容易摧垮一个公益平台的莫过于像此类事件这样的丑闻了。
相信许多人都还记得2011年6月曾经发生过的“郭美美事件”,仅仅因为一位自称“住大别墅,开玛莎拉蒂”的20岁女孩,同时还拥有着一个“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的认证身份,竟然直接让“中国红十字会”的名声在一夜之间跌入了谷底。
即便后来根据警方的调查和郭美美本人的供述,这位女网友其人以及她的资金来源都与中国红十字会毫无关系——中国红十字根本不存在一个名为“红十字商会”的分支机构,也未设立过所谓“商业总经理”的职位,更没有“郭美美”这么一名员工存在。
可曾经的中国最大慈善公益组织还是至今都未能恢复元气,大众听到红十字会之名就下意识的对其嗤之以鼻。(当然中国红十字会在民间信任的土崩瓦解,也离不开其他负面事件的推波助澜)
正是因此,水滴筹方面为了不让自己步上中国红十字会的后尘,在这起丑闻开始发酵后不久就发布了紧急声明,表示已经成立紧急工作小组,在全国范围内对相关情况展开排查。
虽然水滴筹方面回应的速度还是相当及时,但这份回复中的诚意却相当值得玩味……成立紧急工作小组进行排查,莫非官方在此之前对自己平台“志愿者”的扫楼行为一无所知?
那可真就是奇了怪了,毕竟那些“志愿者”每个月去病房扫楼可是能扫出好几万的高额提成,要是官方之前对此都不知情,那么这群志愿者领到的钱总不会是大风刮来的吧?!
其实老实说这次的事件在行内人士看来,并不算多么难以理解。
毕竟无论是水滴筹也好,还是其他那几家同类型的互联网大病众筹平台也罢,他们本质上都存在着一个核心矛盾点,那就是在用一个“以盈利为最高指示”的商业组织身份,却做一件“理论上不可能盈利”的公益慈善事业。
用古话讲,这就叫南辕北辙;要是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在沙漠里打井眼,自己给自己找不痛快。
在水滴筹的官网下方,我们可以看到一长串给与其投资的资本机构名单。
而其商业主体——北京纵情科技有限公司,更是从2016年至今已经获得了多家资本累计接近20亿的融资……
不会真有人相信这群投资人都是突然发善心,这笔钱都是砸进来做好事,没打算拿回去的吧?
拿了这些融资,就要对投资人负责,水滴筹虽然眼下依然处于亏损状态,但起码要给投资人画个未来能够盈利的饼出来,才能继续把事业往后干下去。
要说这个饼怎么画,其实倒也简单——把摊子铺大,源源不断地去找到更多的病人进行筹款,然后在这个过程中获取巨额的流量。
互联网时代,流量就是比金子还珍贵的东西,有了它公司就能继续融到资,戏也才能继续唱的下去。
不过互联网上的流量也不是大风刮来的,在流量红利见顶的当下,存量市场里每一家公司的增长大多数都要靠去同行嘴里抢食。
当初水滴筹就是靠着一个“大病筹款 0服务费”的口号,把那些需要按比例抽取手续费维持运营的传统公益组织相继挤垮。
随着时间来到2019年,想要继续从互联网大病众筹这个行业里脱颖而出,一个单纯的“0服务费”已经无法构成核心竞争力了——市面上还在较量的那几位同行,哪一位不是所谓的手续费?
现如今这个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呢?
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优质病人的数量。
畅销的电影和小说能为作者带来源源不断的财富,不断推陈出新、遭遇惨绝人寰的病人也能为众筹平台不断地吸引眼球与流量。
就像普通企业的客户不会凭空从天而降,需要靠大量的销售人员满世界去找一样,这些互联网众筹平台也得去靠“销售”找病人,
只不过水滴筹这边给这批销售起了个新名字——筹款顾问,或者说是“志愿者”而已。
虽然说是志愿者,但是作为实质上要辛苦跑去医院扫楼的销售,你让人家在这风里来雨里去的奔波劳碌,总不能光靠情怀二字奢望能够用爱感化嘛。
毕竟这年头连大学校园想组织个活动,请本校学生去当志愿者时都要给发点劳务费意思意思,顺便还要包顿饭。
现在你去社会上请人来干活,如果不想让人家拿看智障的眼神瞅你的话,还是老老实实地去以利诱之吧~
家庭条件越惨越好,亲戚朋友越多越好的病人就越优质……
因为只有够惨的病人,才能吸引到更多愿意捐款的围观者;而病人的亲朋故旧一多,起步阶段不要钱的主动转发扩散源也就越多,引流效果也更好。
一个合格的“优质案例”不管最终筹到的钱到底有多少,反正在这个扩散过程里平台方面已经得到了足够多的的流量。
如果单纯只是让“志愿者”去找病人,那么其实勉强也还说得过去,毕竟这也能理解为帮助了更多不懂使用互联网的病人嘛。
但另外一个关键问题在于……真正的“优质病人”是相对稀缺的。
家庭条件不好的穷人不难找,患上了大病的可怜人也多得是;可又穷又可怜,最好故事里还能来点正能量的“完美病人”,还真没有大众想象的那么多……起码不太好找。
前段时间就出来个这么奇葩新闻,两个互联网大病众筹平台的“志愿者”在医院里大打出手,起因就是因为争抢一位身世坎坷的“优质病人”。
既然原生的“优质病人”不够,那就只好拉一些没那么惨的兄弟出来凑凑数了。
今年上半年,某相声演员就在水滴筹上栽过跟头,他人在北京有房有车,还是两套,各种社保医保更是齐全妥帖……可在患上了脑溢血后,照样跑上水滴筹上开了个100万的众筹捐款。
嘿,一位卖套房子就比大多数人打一辈子工钱都多的主,得了病不肯卖车不肯卖房,打着算盘想让一群点个外卖都要斤斤计较凑满减的普通人给他捐款,你说这糟不糟心?
从此次事件也能看出,水滴筹平台对于被帮助人的门槛审核是放得非常之宽……这就带出来了当代互联网大病众筹平台上一个有趣的现象——劫贫济富。
本质上来说,其实引发这种种问题的根源都是一个,那就是水滴筹平台与用户之间核心追求的错位。
平台方面想要的其实只是流量,所以对于被帮助人到底是首富之子还是五保困难户并不care,这甚至无关乎于其创始人甚至全体员工的初心究竟如何,是由其当前的商业模式所决定的。
但作为捐款一方的用户群体来说,他们希望自己献出的爱心能够给予那些最应该被帮助的人,而不是被那些有房有车者拿去锦上添花。
(图源人民日报)
无论是水滴筹,还是如今网上其他那几家同类型的大病众筹平台,只要不能把握住这个本质矛盾从而做出优秀的平衡措施,那么这类“爱心掺水”的暴雷事件只会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