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零壹
近日,以律师为主角的电视剧《精英律师》在电视台和网络平台上线播出,导演是曾执导过《美好生活》《白鹿原》的刘进,靳东、蓝盈莹、孙淳、田雨等主演。播出后,《精英律师》面临的热度和口碑分歧几乎与2018年初同为靳东主演的《恋爱先生》相同——网络播放、收视率都成绩喜人,但豆瓣评分和一些网友评价却不像热度那么高。
灯塔数据显示,《精英律师》12月20日开播后,在灯塔热度排名上从未掉出前三,仅次于冬季最大爆款《庆余年》,与《大明风华》相近;电视端在上海东方卫视和北京卫视双台放送,北京卫视csm59城首播日收视率达到1.73%,连续多日排在收视榜次席。总体来说,《精英律师》显然是相当能让观众燃起追剧热情的作品。
而豆瓣评分上,《精英律师》已经下滑至6.0。2018年初同为靳东主演的《恋爱先生》所经历过的情况也差不多,在2018年收视率排行第一的《恋爱先生》豆瓣5.8分,同样有许多观众一边吐槽,一边继续追剧。
这似乎慢慢成了靳东作品的一贯现象。一方面,他仍是让受众有追剧热情的基石,另一方面,似乎永远没什么改变的穿着、性格、说话腔调也成了许多网友口诛笔伐的点。其次,靳东从《外科医生》到《恋爱先生》再到《精英律师》,作品均是以职业剧为底色的现代都市题材,外科医生、牙医、律师,创作的一些剧情细节未必全然符合现实,也成为“批评家”特别在意的一点。
靳东的职业剧能俘获大量观众,但也有存在着问题。读娱君想就此讨论的是,靳东本人的表演特点,以及职业剧创作中面临的问题、大众的苛刻或宽容,这一切背后都有哪些值得分析的逻辑呢?
贺涵、程晧、罗槟,“演得都是靳东”不行吗?
如果完全从观众追剧角度来说,《精英律师》肯定算得上是一部相当优秀的电视剧。看似流水线,实则一板一眼符合创作的基本逻辑,在人设、台词和剧情节奏上都相当契合多数观众的观剧习惯。
人物关系上,第一集就解释清楚了罗槟和戴曦、罗槟和何赛两对主要“冤家”的关系,台词上,靳东和何赛的嘴炮笑点频出,对为了寻求娱乐而来的观众很有吸引力,节奏上更是一步到位,即使戴曦的角色仍旧是国产剧固有的“年轻女主”的感性、莽撞风,但却会迅速让事件递进,没有什么拖沓之感。
从这些角度来说,不难理解《精英律师》在播放热度上取得的成绩。
而关于《精英律师》的批评主要集中在两点上——其一是老生常谈的“靳东式角色”,在《精英律师》里,靳东仍然是西装笔挺的都市精英人群,还是毒舌中带着道理的说教神态,也就是吃瓜群众们津津乐道的“装逼式人设”;其二是作品本身的一些专业要素不到位遭到质疑。
靳东“演什么都一样”早就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首先讲细节的话,靳东的这几个角色其实细节上是有明显差异的,但本文不做具体分析了。重点是,反过来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他必须要满足这部分声音而改变自己吗?
不能忽视的是,这其中或许存在着大量沉默的观众群体——很多人其实并不讨厌靳东所塑造的“靳东式”角色,相反这是一种固定的基础性“加分”,靳东借由这些角色,其实早就建立起了自身表演方式的固有受众,只不过这些受众未必都在网络上发声而已。《恋爱先生》等剧集的高收视、高热度,无不在说明这一点。
《外科医生》《恋爱先生》《精英律师》的高收视率,恐怕有一大部分要来源于这些观众的喜爱。在网上说“还是那个靳东”的声音,或许比“我就喜欢看靳东装”的声音要大,但并意味着后者的实际数量不够多,而从这些靳东式职业剧超越多数剧集作品的收视率和播放量来看,批评者们很可能大大低估了后者的数量,甚至于还有不少根本称不上靳东粉丝的中老年群体观众,对他的影视形象是相当喜爱的。
所以对靳东个人而言,冒风险大力转变戏风自然是有魄力的进取之举,但保持既有风格,满足那些喜欢这种风格的受众,实在谈不上有什么错。而从制作方的角度来说,靳东的这种观众基础反而是更为宝贵的财富,有需求就有满足,这才是市场规律。
说到底,还是“实在看不下去就不看”罢了。
职业剧的“专业素养”与“艺术加工”
上文提到,关于《精英律师》的第二大质疑在于作品本身的一些专业要素不到位。网络上讨论的点主要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剧中对法律条文和解释的质疑;另一个是靳东饰演的罗槟的工作环境和待遇不完全符合现实,办公室太大”、“咨询费太高”“有秘书助理”不现实。
读娱君认为,这两者应该分开讨论——前者,妥妥的是剧本的“专业素养”不足,创作者应该注意检查规避;而后者,实在没有必要去要求电视剧与实际方方面面都保持一致。
《精英律师》中出现的法律条文相当多,女主角戴曦作为助理对各种条文倒背如流,赢得了罗槟和何赛两个大律师的尊重。但网络所质疑的点在两个细节上:其一,外卖小哥父亲上下班摔伤,请戴曦帮忙申请工伤,有律师指出自己摔伤不符合认定工伤的条件;其二,剧中出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知识产权法》这一说法,被网友提出根本就不存在。
从网络上不少律师指出这两点的论据来看,质疑基本属实,《精英律师》中的这两处剧情设计很大可能就是编剧硬伤。这其实也是许多国产职业剧与国际一流作品的差距所在,“剧本医生”未能检查出所有错误,是影视工业化水平仍然不足的体现。这需要行业更加重视,也并非是编剧一人可以解决的,毕竟涉及各类职业的细节,编剧很难一以贯之做到全不出错。
这种疏漏,自然就是“专业素养”不足。但平心而论,除了这两处疏漏外,《精英律师》还充满了大量的律政细节,也能看出创作者所做的功夫;而罗槟与戴曦的男女组合从一开始的明显对立,也慢慢转向了三观上的互相理解和律师精神的诠释,戴曦在剧中的成长轨迹以及罗槟本人转变的现实性都是可圈可点的。
所以就第一点来说,《精英律师》有槽点和疏漏,但要说错漏百出,读娱君以为不客观。
第二点其实更为普遍,不止存在于这部剧,而是现在的整体观剧舆论出现了对“现实性”的强烈追求,仿佛只要人物与我们日常见到的职场人、所知道的历史形象有不同,就应该狠批一番。
电视剧、电影与纪录片是不同的,前者并非是现实的复刻和记录,现实题材的影视作品反映现实、扎根于现实,但并不代表它就一定要处处“等于现实”。“办公室太大”、“咨询费太高”也能成为槽点,在读娱君看来是不至于的。
《legal high》中的古美门动辄几十亿收入,买游艇、买直升机现实吗?在法庭上大谈“民意”的著名桥段现实吗?人设、细节乃至于部分剧情桥段的夸张,并不会影响整部剧的高质量。
历史题材更不必说——重排场的张艺谋《英雄》中那空荡的秦宫、服装色彩的碰撞也不符合现实,《康熙王朝》现在看来大把的“小说家言”……而现在,不管是架空剧也好,还是有历史背景的剧也好,一些观众一上来就是服装和道具跟博物馆里比“不真实”。读娱君认为这样的舆论有些过激了,反而会让影视创作的视觉呈现失去自由空间。
服装、场景上的设计有其目的——那些重视与现实一致性的作品,是为了定下作品观看时的环境基调,以贴合近似“伪纪录片”的现实感,但可以这样做,不代表所有非架空题材都一定要这样做——良好的影视作品市场是百花齐放的,观众既愿意看光鲜的、靓丽的,也能接受尘土和现实,只要不让大多数观众看到就觉得“出戏”就行了。换句话说,要是真处处复刻“你我他上下班”的电视剧,或许也没多少人愿意花娱乐时间去看。
总体来说,《精英律师》不能给想看到靳东改变的人太多惊喜,存在一些硬伤肯定也无法获得专业律师群体的“无差评”,但就其剧作质量和目前剧中人物所体现的价值观来看,读娱君都认为是一部会满足许多人追剧需求的、符合市场需求的不错作品。而对职业剧创作者而言,或许多重视“专业素养”,同时继续坚持自己的 “艺术加工”去找到更多有趣的表现形式,才是一个良性的发展道路。
*原创文章,转载需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