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那几十颗在美军驻伊拉克的阿萨德空军基地上绚烂绽开的法塔赫-313弹道导弹,也许绝大多数国人这辈子都没法在地图上找到伊朗这个国家的具体位置。
(伊朗以及伊朗周边的美军基地)
自打1991年苏联解体以来,放眼全球我们甚至连敢跟白头鹰大声说话的国家都找不出几个,至于敢以主权国家的身份直接主动向美军发起军事袭击的牛人,更是一个都没有。
也正是因此,伴随着美国空军战机残骸上那熊熊燃烧的火光,数千公里之外的神州大地上,十几亿人突然对这个遥远的中东异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及疑问。
他们是谁?他们又是为何敢于去摸美国的这个老虎屁股?他们究竟又是如何与这个地球上的头号强国结怨的?
在介绍伊朗是如何与美国结怨的这段历史之前,我们不妨先简单了解一下伊朗这个国家的起源。
伊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只不过他们在古代用的是另外一个名字——波斯。
诶,听到这个名字大伙是不是一下子感到熟悉多了。
著名组合SHE不是唱过首歌就叫《波斯猫》;而金庸《倚天屠龙记》中的张无忌张大教主,其所属的明教也是从波斯传过来的,小昭后来还跑去波斯做了拜火教的教主。
(苏有朋版《倚天屠龙记》剧照)
当然,古代波斯帝国最出名的事迹其实并非是什么波斯猫或是拜火教,而是其两代君主对于古希腊的征讨战争。
不过站在波斯人的立场来看,这两次战争对于他们自己而言都是相当的尴尬。
首先是大流士一世带领波斯帝国首次向欧洲进军,横渡爱琴海后在马拉松平原登录,与古希腊诸城邦的联军展开了一场希波战争。
结果这场战争打输了,输得相当惨烈不说,还阴差阳错地成全了敌人的美名,意外地让一位名叫菲迪皮茨的雅典传令兵名垂青史,成为了现代著名体育项目“马拉松”的起源。
之后是大流士一世的儿子薛西斯一世接棒,再次带领数十万波斯大军前来征讨古希腊诸城邦。
结果这场战役又一次打输了不说,还顺便把“斯巴达”这个名字打上了历史书——在温泉关隘口,300斯巴达勇士创造了用血肉之躯把数十万波斯人挡住好几天的奇迹。
直到如今,斯巴达300勇士与薛西斯的波斯大军的故事,依然是让无数欧美人为之津津乐道的典故。
从这个角度来看,波斯(伊朗)人可以说是与欧美国家“从小打到大”的世仇,双方的恩怨从古代史阶段就开始了。
不过随着后来波斯帝国的几次覆灭与重新兴起,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波斯人都忙着与中亚的阿拉伯人、犹太人、西哥特人扯皮,倒是与欧洲的那些老对头基本上断了联系。
直到时间来到了两次世界大战时期,波斯人才再一次与欧洲那疙瘩重新扯上了关系。
说起来倒也好笑,由于波斯人与德国人都认了雅利安人这个共同的祖宗,因此这两个在历史上其实没太大关系的国家在步入近代史之后,关系一直莫名其妙的好到不行。
这也就导致波斯人连续两次世界大战,每次都尴尬地站错了队。
一战时他们直接跟着德皇威廉二世主动卷进了协约国与同盟国的浑水当中,结果被战火烧出来了一个大饥荒,活活饿死了200多万人,令当时统治波斯的卡扎尔王朝的统治地位产生剧烈动摇。
借此契机,一位名叫礼萨汗的传奇人物登场了,他同时也是后来直接导致让波斯改名为伊朗的关键人物。
(礼萨汗,又名老巴列维)
礼萨汗这个人的人生经历很有意思,他原本只是一名俄国哥萨克旅的军官,但他却在1917年借助俄国内部十月革命的契机,一举将哥萨克旅中的俄国人全部赶了出去,进而将战斗力强劲的哥萨克旅收编成了自己的个人武装。
到了1925年,礼萨汗又联合当时波斯国内实力强大的亲英派军官势力成功推翻了卡扎尔王朝,成为了波斯的实际掌控者。
老实说,礼萨汗在他的执政前期还是颇有作为的,他主张西化,推崇向当时先进的欧洲诸国学习,一边压制了国内的保守宗教势力,一边在国内兴办起了西式大学,还试图在波斯推动现代化工业体系的建设。
即便是在随后的1926年里,他最终忍不住选择了登基称帝,其所建立的巴列维王朝也并非是传统的波斯封建王朝,而是一个仿照欧洲的君主立宪制政府。
不过由于在国家建立之初,礼萨汗借助了太多英国方面的力量,这也导致当时的巴列维王朝在处处都深受英国人的掣肘,甚至连波斯当地最重要的资源——石油开采上,也被迫要把很大一部分利益转交给英国。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老巴列维(即礼萨汗)在其执政后期频频向德国人示好,试图通过引进德国的力量抗衡愈发贪婪无度的英国人。
这种示好在1935年达到了巅峰,为了响应当时德国某名小胡子所鼓吹的“雅利安人血统论”,老巴列维直接将国家名称从波斯改为了伊朗,而伊朗一词在波斯语中的涵义即为“雅利安人地头”的意思,这一举动其中的意图可谓是路人皆知。
一段时间后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老巴列维虽说目睹了前朝卡扎尔王朝站错队的前车之鉴,选择了公开宣布中立,但本质上他依然寄希望于向德国示好,想要两头下注。
在战争爆发后不久,英国、苏联等盟军向老巴列维要求驱逐伊朗境内的德国势力,并禁止德军在伊朗境内通行,结果被老巴列维强硬拒绝。
于是在1941年8月,苏、英两国直接派军队侵入伊朗,迫使礼萨汗于9月16日退位,将王位交给了其长子 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
(小巴列维与其首任王后索拉娅)
至于老巴列维自己,则被英国强制流放去了毛里求斯,后来又迁去了南非的约翰内斯堡。
(退位后的老巴列维)
最终,老巴列维于1944年7月因心脏病发作而在南非去世。
虽然老巴列维逝世了,但他长子小巴列维的日子显然过得是相当滋润,在英、苏展示了自己的强大武力之后,伊朗彻底地倒向了盟军的这一边。
到了二战末期,斯大林、丘吉尔、罗斯福这盟军三巨头还在伊朗首都展开了著名的德黑兰会议,在此共同商议了对于二战之后世界格局的划分。
到了二战结束之后,美苏两大阵营的冷战铁幕又缓缓落下,由于自身具备的巨量石油资源以及绝佳的地理位置,伊朗成为了美苏两大阵营争先拉拢的香饽饽。
为了向伊朗国王小巴列维示好,美国甚至毫无下限地在1953年发动了一场臭名昭著的“阿贾克斯行动”,帮助小巴列维击败了伊朗的民选首相摩萨台,直接导致伊朗从老巴列维时期的君主立宪制政府倒退到了小巴列维的威权君主统治。
从1953年开始一直到1979年,整个伊朗都处于小巴列维政府的反动统治之下,全国数千万人口沦为了小巴列维一家一族穷奢极欲的牺牲品。
与老巴列维连蒸饭烧柴都要算一算重量、防止浪费的生活作风截然相反,小巴列维几乎每天就要花掉数百万土曼来满足自己妻儿亲属的奢华消费;
以小巴列维与其首任皇后索拉娅的婚礼为例,为了筹备这场婚礼,小巴列维政府专门从荷兰空运了1.5吨的兰花、郁金香和康乃馨,用以装点婚礼现场,还斥巨资专程从罗马请来了马戏团表演节目。
而那件由克里斯汀·迪奥亲自设计的新娘婚纱更是奢华至极,光是耗材就用了近37米的银色绸缎,镶嵌了20,000片鹳羽、6,000颗钻石和无数颗珍珠。
最终制作完成的整件婚纱总重高达30公斤,仅是拖尾就有8米长,结果因为小巴列维“怕婚纱太沉累到了新娘”,于是又转头下令剪掉了那长而重的拖尾……
不过这一切最终是在1979年迎来了尾声,随着伊朗伊斯兰革命的爆发,什叶派学者霍梅尼带领当地人民赶跑了小巴列维,成立了延续至今的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政府。
由于小巴列维政府长期依赖美国的经济输血而存在,因此长久以来美国人在伊朗当地都享受着事实上的“治外法权”以及“超国民待遇”,再加上被推翻的小巴列维最终依托于美国人的庇护,乘专机逃亡了美国。
因此在伊朗伊斯兰革命爆发的同年,伊朗民众对于美国人长期积累的不满情绪也一同爆发出来,进而导致了1979年的“伊朗人质危机”事件的爆发。
1979年11月4日,伊朗民众冲进了美国驻伊朗大使馆,将一共52名美国外交官和平民扣留为人质,要挟美国政府交出小巴列维。
这场长达444天的危机一直持续到1981年的1月20日,间接导致了当时的美国总统吉米·卡特连选失败,也成为了美国与伊朗两国关系宣告破裂的标志。
从1980年开始,美国宣布与伊朗断交,并没收了大量伊朗的海外资产;
之后美方又指责伊朗以“和平利用核能”为掩护秘密研制核武器,从此针对伊朗展开了长达数十年的经济封锁与商品禁运,进一步加深了两国之间的嫌隙;
到了1988年两伊战争期间,一架从阿巴斯港起飞的伊朗客机在飞往迪拜途中,被美国导弹巡洋舰“文森斯”号发射的两枚导弹击落,机上290人全部遇难。
据悉,飞机上的290名乘客一共有66人是儿童,而美国迄今为止对这一事件只是表示“遗憾”,拒绝承认错误。
到了2002年,时任美国总统小布什在对国会发表国情咨文时,公开将伊朗斥为“邪恶轴心”(axis of evil)国。
之后在2013至2016年,美伊关系有过一段时间的回升,并在联合国的调停下成功达成伊核协议。
2013年8月,伊朗温和派总统鲁哈尼上台后与美国总统奥巴马进行电话交谈,成为两国最高层级30多年来的首次对话。
2015年,伊朗同意与美国、英国、法国、中国、俄罗斯及德国,签署伊核协议。根据这项协议,伊朗同意限制敏感核活动,并允许国际人员入境检查,以换取解除严厉的经济制裁。
直到特朗普上台之后,美伊关系又开始急剧恶化。
2018年,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退出伊朗核协议,重启对伊朗的严厉经济制裁。
2019年,波斯湾紧张局势持续升级,先是美国派遣航母打击群及B-52H轰炸机前往波斯湾,理由是因为当地出现了与伊朗有关并“令人担心的情势恶化迹象”。
之后的5至6月期间,6艘油轮在阿曼湾遇袭爆炸,同时伊朗军队击落飞越霍尔木兹海峡的美国无人机。
12月,美国在伊拉克的军事基地遇袭,导致一名美国公民丧生,美国指控是伊朗支持的伊拉克民兵组织所为,随后以空袭行动进行报复。
而该民兵组织成员则在空袭之后,选择以包围巴格达美国大使馆的方式进行抗议。
2020年1月3日,美国对伊拉克巴格达国际机场发动无人战机空袭,击杀伊朗负责中东军事行动的“重要人物”苏莱曼尼,伊朗誓言报复……
额外补充一点,坊间一直有一种观点,1979年伊朗爆发的伊斯兰革命是一种历史退步,其危害甚至大于小巴列维抓捕民选首相摩萨台让国家变回威权君主制度。
而他们的理由,则是认为在70年代伊朗经济发达,每年GDP增速高达8%;且社会风气也十分开放,妇女可以穿着西式服装上街出行;
(70年代伊朗首都德黑兰大学的女大学生)
(伊朗民众周末在沙滩度假)
(70年代伊朗首都德黑兰的街头)
而在1979年伊朗境内爆发的伊斯兰革命之后,伊朗的经济发展水平不断下滑,妇女也被重新裹上了头巾,政府体制更是变成了政教合一。
但必须指出的地方是,由于小巴列维政府执政期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体系为了扶持伊朗作为对抗苏联的桥头堡,进而每年都会为伊朗提供巨额的经济输血。
甚至连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三代战斗机王者——F-14雄猫式战斗机,都以半卖半送的形式累计提供给了小巴列维政府足足79架(原本是80架,最后1架因为小巴列维政府倒台而禁运)。
再加上当时国际原油市场景气,70年代人口只有2千多万的伊朗,每年光是靠卖石油就能收获200多亿美元的外汇。
拿同期拥有数亿人口的我国政府来对比,当时中国所有的外汇储备加起来也才30亿美金,而且还是多年累计攒下来的,并非是一年的收入……
而在70年代后的伊朗政府,面临的却是以美国为首北约国家进行的经济封锁与商品禁运,以及地缘环境导致的军费大额上涨;
综合对比下来,其实70年代的伊朗政府富有才是正常现象,不富倒才奇怪;
另外一个必须正视的地方在于,事实上70年代的伊朗虽然社会风气开放,但仅仅只有包括首都德黑兰在内的若干大城市较为开放,而伊朗广大的农村地区反倒是另外一派景象。
仅以女性头巾为例,70年代的巴列维王朝统治期间除了少数大城市人口之外,绝大多数普通伊朗人依然都被强制规定佩戴纯黑头巾。
反而是霍梅尼领导的伊斯兰革命之后,如今的伊朗对于全体国民的要求变成了带头巾就行(不限制形式不限制种类有就行)。
从某种层面上来看,前后两个伊朗政府到底哪一个的世俗化做的更好,其实还是一个有待商榷的问题。
打一个未必恰当的比喻,就像我国的民国政府统治期间,上海这样的大都市固然是有着穿着旗袍、西装的小姐少爷们过着花天酒地的美好生活,可广大农村地区依然存在着许多愚昧、落后的封建残余。
作为一个更是远在东方的少年,我也不知道该怎么评价这次事件。强烈谴责美帝国主义吧!但是不管怎么样,挣钱应该永远是中国人的主旋律,盛世啥都行,乱世买黄金,伊朗人民也懂,你看国际黄金和比特币都涨成啥样了?
最后不管您懂还是不懂,小柴都祝您在2020财源广进。
主笔 | 阿虚
编辑 | 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