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言止于智者,特殊时期流言过多,智者似乎不够用了。
“紧急通知:接市指挥部通知,为最大限度减少病毒滋生蔓延,各城区城管部门将在明天(2月5日)凌晨4点组织开展雾炮车消毒作业,请各街道办事处今晚11点前及时通知辖区临街居民关闭门窗,方便城管部门消毒……”
全城消毒,听上去就十分有安全感。赶在街道办事处通知之前,消息已经在武汉市民微信群中传开。转发给亲朋好友的同时,大家急忙把自家门窗关紧,刚洗好搭上阳台的衣服也收进了屋。
但2月5日凌晨4点,市民并没能等来消毒的雾炮车,等来的是官方辟谣。经证实,以上消息是一条彻头彻尾的谣言。
类似的谣言其实还有很多。尤其在这个特殊时期下,每天都在不断的更新和增加。
打开百度App,在“热搜谣言粉碎”榜单中可以看到,上海、武汉、香港、乃至国际上都有与疫情相关的谣言,真假难辨。若不能实现信息的拨乱反正,公众的安全感无从谈起,抗疫阻力必将增大。
由此,社会、公众对于智者的呼吁更加迫切。
文:熊出墨请注意
破除晕轮效应,抗疫从信息开始
Fake News一直都有,抗疫期间迎来了大爆发。
一方面,社会化媒体、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数据超载时代悄然而至,网络环境变得愈发复杂。日常生活中,迷惑性强、传播性强的虚假信息很容易便淹没真实信息。
另一方面,各种消息从四面八方涌来,甄别信息真假的难度升级,公众也已有一定程度的麻木,判断力随之降低。
两种作用叠加,导致网络晕轮效应十分普遍。
晕轮效应又称“光圈效应“,指在人际知觉中所形成的以点概面或以偏概全的主观印象。一个比较常见的现象是,看到亲朋好友或是大众都在转发某一条消息时,不少人便会不加分析地从众扩散。
抗疫期间,晕轮效应带来最直接的影响是使公众对疫情的认识陷入两个极端,要么恐慌,要么轻慢。引领公众正视疫情,需有平台或媒体整合权威信息和知识,并完成高效的传播和触达。
百度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李彦宏2月3日发出一封内部信,表示公司在抗疫中肩负起了“信息与知识入口的责任”。过去十多天时间里App内紧急上线了疫情辟谣、疫情地图、医生咨询、同乘查询、防护手册等版块,助力信息更加及时、透明并缓解焦虑。
以上述提到的有效对抗网络晕轮效应的辟谣版块为例,百度App联合40多家权威机构来联合辟谣。在辟谣专区随意点开一条谣言,详情页中百度辟谣在明确标出鉴定结果之余,清晰地列出了与该谣言相关的要点内容、鉴定的依据以及消息的来源。
实时是百度辟谣的另一切入点。结合当前用户所关注的热点,百度在疫情热搜中上线了“热搜谣言粉碎”的榜单。“宁波2月6日将封城”、“武汉超市免费发菜”、“嚼槟榔可抵抗新冠病毒”等等,哪些谣言传播最广、传播最快,在用户的搜索行为中都会有体现。实时更新到榜单之中,在用户搜索证伪之前把信息传递,实际上是完成了从“人找信息”到“信息找人”的进阶。
华盛顿大学的Louis Kim教授和Shannon M. Fast, Natasha Markuzon几位科学家做过一项研究,观察媒体报道的数量与疾病传播数量之间的关系。
他们建立的研究模型显示,当媒体的报道量增加十倍,此类疾病的感染数减少33.5%。其原理在于,疫情传播是在动态的社会活动中进行,个人行动将直接影响传播进度。权威信息增多,公众防范意识增强,疫情的传播速度就会减缓。
除了百度,另有其他诸多玩家也都在努力。腾讯、丁香园、360、一点资讯、凤凰网等也都设置了疫情专题页和相关版块。可见,这些参与疫情阻击战的互联网企业已经达成共识:及时有效的信息公开,是抗疫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剂良药。
TO C搜索帮用户建立安全感,TO B搜索数据反哺疫情防护
为公众把好信息这一关,新闻媒体、资讯平台、社交平台、搜索引擎等各有各的优势。其中,搜索是最佳场景之一。
人民网研究院和百度App联合发布的《百度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搜索大数据报告》(1月20-1月30日)显示,用户通过百度搜索、浏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关信息日均超10亿人次。原因很简单,相较于其他平台,搜索更契合用户获取信息的习惯,同时搜索行为又能反馈到具体的传播中。
一度有观点认为搜索在移动时代不再那么重要,然而从爆发疫情后用户的关注点来看,在有重大突发事件时,搜索依然是人们第一个想到的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相比平时的“被推送“,用户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更会主动的获取信息和知识,不断建立安全感。
针对用户的搜索习惯和思维路径,百度对疫情相关关键词的搜索结果进行针对性优化,上线特型结果,用户搜索“新型肺炎”、“新型冠状病毒”等关键词,即可进入到专题聚合页中。并且,用户搜索“拒绝野味”、“野味”等关键词,搜索结果首页指定位置将显示“拒绝野味,守护家人健康安全”的提示。
搜索在帮助用户建立正确认知,建立安全感的同时,搜索数据也成为防疫和抗疫舆情监控的窗口。
比如,百度指数中热词的变化可以看到疫情在不同阶段的变化,正如李彦宏的内部信所提,百度搜索大数据报告,成为反映疫情趋势的“风向标”,被大量权威媒体引用,被很多政府机构作为决策的参考。
平台的进化
如果说破除晕轮效应,建立安全感是搜索的第一步,那么搜索即服务的实现,直接将用户的搜索需求落地到服务则更高效和便捷。智能小程序在这场战疫中成为了超级连接器,完成了从信息连接到服务、商品连接的升级。
比如,在“抗击肺炎”频道,有出行纪录的旅客感到身体不适,可以通过百度城市服务智能小程序中查询是否有与确诊患者同乘,之后还可以咨询专业医生,跳转到医疗健康中心智能小程序,用户可以自选平安好医生、好大夫在线等平台与百度联手推出的免费咨询服务,发热门诊的搜索,导航也可以同步完成。
值得注意的是,用户在搜索动作中的需求往往并不是单点的,而是一个线性行为。比如,搜索疫情实况的用户了解情形以后可能还需要购买防护产品或者为疫区公益捐赠等,百度App通过搜索+智能小程序完成了用户整套搜索需求的闭环。
且用户的线性需求可能十分发散,甚至没有关联性可言。这正好是百度移动生态中所擅长的部分,各个垂直领域的优势也凸显出来,百度知道、百度贴吧、百度医典、百度文库、百家号、好看视频等,能够围绕用户的多维度需求提供直达服务。
例如,引导用户减少外出,丰富居家生活,百家文库、百家号、好看视频开放了大量的免费资源,涵盖教育、娱乐、小说文学、论文等专业、有趣的内容供民众学习和娱乐。
这实际上也体现出百度移动生态不断进化后的优势正在逐渐凸显,通过搜索、智能小程序、各种服务的连接可以看到,百度与用户之间的连接关系大大深化。
结语:新技术 老技术
2003年非典,2020年新型肺炎,虽时隔17年,但细究之后不难发现,两次疫情之间存在诸多相关联之处。结合本文论述的主题,无论是当年PC时代,还是现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搜索引擎在两次疫情阻击战中都体现出了不可替代的价值。
这个看起来并非新技术的搜索,不断在时间推移和发展中进化并不容易。
首先是搜索的技术基础,如何提供更精准的搜索内容,如何优化信息流推荐,让用户感知精准的千人千面;更为重要的是内容生态和服务生态的搭建,百度能够通过搜索建立起护城河,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过去的多年时间里,深耕百家号、百度百科、百度知道等资讯和知识类的产品,积累足够多的高质量内容。
此次抗疫,我们看到了基于坚实的搜索基础,百度展现出一个完整的移动生态,以及“搜索”这一“老”技术如何在百度的移动生态中实现进化和升级。
本文来自“熊出墨请注意”,转载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