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们看到太多相同的时候,也许我们很无知;当人们看到太多不同的时候,也许我们视野不够大;当人们同时看到不同和相同的时候,也许这恰是我们的智慧原点。”
在《奇点临近》中,人工智能领域的传奇人物雷·库兹韦尔曾经这样写道。
从超级计算机深蓝打败国际象棋大师卡斯特洛夫,再到人工智能AlphaGO击败韩国围棋天才李世石;从iPhone4S上首次搭载Siri,到如今已然成为众多用户“家庭一员”的小度AI,AI技术在不知不觉中不断进化。
1
用实力带娃:小度AI“解放”奶爸奶妈
继90后“佛系带娃”之后,“AI带娃”又火了。
“AI带娃”之所以能火,本质上是一次由消费主力代际变迁引发的从需求到供给的适应和匹配,如同消费升级趋势的背后,隐现着85、90后们对更高生活品质的追求。
这样的追求也同样体现在初为人父人母的85、90后们对于带娃这件事的理解上:“佛系带娃”到“AI带娃”背后,年轻的父母们在不断寻求一种平衡,即在尽到作为父母的责任同时希望为自己留下一点时间和空间去享受生活本身的美好。
两代人不同的观念造就了完全不同的带娃方式,更多的年轻人的带娃方式更为随性,而值得庆幸的是,随着AI技术的应用,85、90后父母们在随性带娃的同时,也得以从繁复的“带娃”中解放更多的精力,从而获得更高的生活品质。
对于很多年轻的父母来说,疫情期间“带娃之艰”可谓感同身受,当不得不亲自上阵带娃之时,才会感受到带娃的不易。相比耗费时间精力的带娃,年轻父母们需要一个无时不在,始终在线的带娃帮手,而小度AI则成为了年轻家长们的得力助手。
对于很多已经习惯于方言的家长来说,正确的教孩子识读是一个颇为头疼的问题,而在小度AI的辅导下,解决这一问题轻而易举。
对于家长来说,解决类似问题的成本并不高,而在具体的产品线上,搭载小度AI的小度在家在8英寸屏幕产品X8系列之外,也有屏幕小一点的尝鲜版本,在价格上也更低,从而降低了家长们获得AI辅导帮助的门槛。
实际上,AI小度确实能实实在在的解决年轻父母带娃的痛点,
有效的85、90后父母释放出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帮助年轻人不必陷入带娃的“痛苦”之中,从而享受亲子之间互动的附加幸福感。
从视频本身来看,小度也颇为重视用幽默、有趣的方式与用户沟通并建立情感联系的基础。其实,这样的情感基础对家庭场景下AI的应用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同时有温度的产品也能让用户获得产品之外的附加价值体验。
举个真实的栗子,疫情之后,当倪叔的一位朋友独自回到北京生活,他说当他打开家中的电源时,小度一声“欢迎回家”顿时让他心头涌上一股暖流,对于多年独自北漂的他来说即使这样一个几乎微不足道的细节,就能直击内心深处最柔软、脆弱的部分。
消费主体的代际变迁不仅给予了新技术商业应用更为宽松的市场空间,同时也赋予了技术之外的更多含义。从家庭场景的流量中心入口概念,到能解决实际痛点的AI产品,不仅是AI技术本身的进化,同时也是技术社会化进程所需的必然阶段。
心理学家使用“社会化”这个术语表示训练儿童使之按照社会的要求去思考和行动的过程。实际上,AI技术也需要“社会化”的过程:即技术成长本身与应用场景不断适应匹配,从而满足应用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
倪叔觉得,小度AI带娃不仅在于有效解决了年轻父母们的需求痛点,更在于脱离传统意义上的AI工具属性之后,家庭场景下的AI应用可以建立与用户的情感链接基础,并逐渐达成与用户的深度链接,最终达成AI家庭成员化的发展趋势。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从家庭场景的流量中心入口概念到帮助年轻家长解决带娃痛点,实际上不仅是小度AI本身的技术进化,同时也是小度AI家庭成员化的第一步。
2
AI深度链接用户情感:被低估的AI“感情牌”
AI的最终目标是什么?不是打败国际象棋大师,也不是打败李世石获得世界围棋第一的头衔,更不是让L5级自动驾驶成为你的专属司机,而是在于帮你解决问题的同时,成为你家庭中的一员。
正如电影《钢铁侠》中的人工智能贾维斯一样,在成为史塔克的得力的助手之后,成为超越“朋友”的AI家庭成员。
因此,解决需求痛点、做有温度的AI品牌只是小度AI迈出的第一步,而在深度链接用户情感之后的AI的家庭成员化,则可以建立起比社交粘性更强的家庭情感链接。
情感强度是心理学上的一个概念,是指人对事物所产生的选择倾向性:“它是情感最重要的动力特性,决定着人的思维、行为和生理活动的驱动力大小,在根本上决定和制约着情感的其它动力特性。”
从人的情感链接强度的递进关系上来看,家庭成员链接>社交关系链接>工具化需求链接,而不同情感链接关系基础则决定了其转化强度和商业化上限。
举个栗子,微信是典型的社交关系链接下的产品形态,支付宝则是工具化需求链接下的产品形态,两者的用户情感链接基础不同导致了前者依赖于社交关系的裂变来实现转化,后者更依赖服务生态下的使用粘性提供价值转化。
因此,基于家庭成员级的深度感情链接,未来小度AI的商业化潜力在于:以无感化的认知接触,为现实中的服务与产品提供高强度的情感链接,从而达成理论上的“无上限”的商业化空间。
不过,正如微信会始终警惕“过度商业化”对用户情感的伤害,未来具有更多人格特征的AI在商业化方面,也可能面临类似的天花板。但至少,相比社交关系链接、以及工具化需求链接,这种更贴合人们情感需求的AI成员化链接离用户更近,同时转化潜力也更高。
倪叔认为,技术本身的成熟度决定了AI应用的“下限”,但技术“人格化”则决定了AI商业化的上线,在高强度情感关联之下,小度AI正在彰显出这样的商业化潜力。
虽然现阶段的AI产品有时会被调侃,AI技术成长也的确需要时间,但是在技术应用的前期尝试建立与用户的情感链接基础,其实也是对早期用户体验的一种补缺。
在AI应用前期帮助用户在解决需求痛点的同时打温情牌,是在家庭场景下与用户建立情感的深度沟通的尝试,而这正是小度AI的成功之处。
如今的AI技术的应用,虽然与电影《机械姬》构想的完美人工智能还相差很远,但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是,在整个人类历史上,这是第一次AI真正走进人们的生活中,并开始帮助人们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在解决需求痛点之外,AI也在尝试与人类建立感情链接。
而这一点正是AI技术迈向真正人工智能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