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孟永辉
如果要我说哪些公司是中国最具互联网基因的公司的话,网易是其中一个。说这个话并不带有任何的偏见,仅仅只是基于自己对互联网行业的观察和看法,还有基于自己的理解。当然了,如果你对网易有偏见的话,我就建议不要再看这篇文章了,因为这篇文章基本上都是对网易的溢美之辞,多少会让你有些不舒服。如果你愿意站在一个相对公平和客观的立场来看待网易,来看待互联网行业的话,那么,我非常愿意和你一起来一次对网易的深度思考。
其实,我知晓网易并不是因为游戏,而是因为网易邮箱。尽管已经过去了将近二十年的时间,我的主要邮箱依然是163的。在这个过程当中,我看到了雅虎邮箱、Gmail邮箱等一众邮箱的兴起,又落幕,最终只剩下163邮箱还在以一种恰似最初的状态来为我们提供服务。为什么要用“恰似”这个词呢?因为网易邮箱本身在进行的迭代更新,它早已不再是20年前的那个网易邮箱了。
由于我比较早地接触到了网易邮箱,所以,我也享受到了网易邮箱的相关福利,比如,我现在就是无限容量邮箱,而且是不花钱的。这主要得益于2010年左右网易邮箱开放了一段时间无限容量邮箱的申请,我恰恰申请了,所以,我的无限容量的网易邮箱就一直用到了现在。
当然,在这个过程当中,网易邮箱曾经被爆出过对用户进行广告推广的事情,并且还引发了不少的讨论。在我看来,这是一个互联网产品在寻找自我逻辑闭环的道路上必然要经历的。因为只有经历的这些之后,它才能真正走向成熟。
如果说网易邮箱让我认识了网易,并且和网易结缘近二十年的话,那么,《大话西游》则是让我真正知道了网易原来是一家游戏公司。刚工作的时候,一位带我的师傅经常会玩这个游戏,于是,我开始了解这款游戏,后来才知道原来这款游戏是网易开发,并且是经典中的经典。后来,我才知道了,原来网易不仅仅只有《大话西游》,还有很多其他的游戏。
一
尽管网易是以游戏起家,但是,真正让我去思考网易究竟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网易究竟在做什么,网易的特质是什么的,却并不是因为游戏,而是游戏之外的一些产品和信息。这里就不得不提网易新闻客户端了。之所以会知道网易新闻客户端,主要是因为它的跟帖文化,还有很多的神评论。有些时候,我去网易新闻客户端看新闻,并不是奔着新闻本身去的,而是本着去看评论去的。还记得,我和一位同事正是用不断发掘网易新闻客户端的神评论才找到了排解旅途疲劳的方式和方法。
对于网易新闻客户端的评论,其实依然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的。喜欢它的人会说,它将PC时代的跟帖文化转移到了移动端,比较好地传承了互联网的跟帖文化;不喜欢它的人会说,它就是一个污秽的场所,滋生了一些不良的风气。在我看来,这是任何一个互联网产品的必然,它在满足了一部分的需求之后,必然会招致一些人的不满。这是很正常的事情,我们真正应该思考和看待的并不仅仅只是这些泾渭分明的看法,而是要站在整个互联网发展的角度来看待网易从PC时代向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转身和探索。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就会发现网易新闻客户端的这一转型是多么华丽,多么有取有舍。当移动互联网时代已然成为一种主流的时候,我们不是要一味地、固执地坚守自以为是好的的东西,而是要寻找到迎合潮流和趋势的方式和方法。如何最大限度地继承PC时代的先进基因让它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得到最好的发挥,并且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有所创新,才是正确的发展道路。网易新闻客户端便是在这样的一个大背景下诞生的。
无论是PC互联网,还是移动互联网,它的本质的精髓在于共享、开放和包容。这才是关键所在。对应要具体的产品上,PC时代的论坛文化、跟帖文化就是一个直接的证明。这是PC时代最值得我们保留的东西,因为它最好地体现了互联网的基因和特质。遗憾的是,并没有太多的人会意识到这一点,他们要么固执地认为论坛文化、跟帖文化是万古长青的,要么决绝地和这些PC时代的优良基因划清了界限,彻底沦为了移动互联网的一种。
网易新闻客户端则是在这样两种极端之间找到了一个结合点,并且将两者的功能和作用发挥到了最大。网易的跟帖局、神回复这些产品亮点其实就是在用移动互联网的方式将PC时代的优质的互联网基因更好地得到了传承。在这里,用户可以用移动互联网的手段继续享受到PC互联网时代的优秀基因。
仅仅只是继承了PC互联网时代的优秀基因还不够,我们还需要去迎合新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方向,才能真正将自身的发展带入到一个全新的阶段。网易同样是这样做的。现在的网易其实早已不是一个中心化的门户中心,而是变成了一个个的自媒体集群,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媒体矩阵。现在,网易已经有了网易哒哒工作室、沸点工作室、三三工作室、浪潮工作室、人间工作室等多个顶级的创意工作室,在这些顶级的创意工作室下面衍生出来了城市漫游、数读、网易哒哒、槽值、人间、网易王三三、谈心社等100多个原创IP。
可见,网易新闻客户端不仅对PC时代一些优秀的基因进行了继承,而且还主动去迎合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一些发展新需求,进行了创新。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基因和特质。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玩家应该以网易为标杆来进行自我创新,才能真正让自身的产品不断打磨,不断创新,有深厚的内涵和韧劲儿。
二
除了网易新闻客户端之外,网易还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尝试,我们可以称之为“试错”。曾经,我就读到过一篇文章,在这个文章里,作者历数网易诸多产品的失败,并由此下结论说网易并不是一家成功的互联网公司。这未免有些太过武断了。在我看来,这些试错非但无法说明网易是一件不成功的公司,反而可以更加彰显出网易是一家具有优质互联网基因的公司,因为试错才是最根本的互联网基因。
曾经有一段时间,因为工作的关系,我和网易直播有过接触。那个时候,各个平台都在做直播,什么秀场啦,什么游戏啦,什么户外啦,各种各样,应有尽有。但是,真正让人记忆深刻的或许还是网易直播。记得,我和他们的对接人有过交流,他们和我交流的时候,谈得最多的就是“有态度”。何谓有态度?在我看来,就是要有自己的特色,不随波逐流吧!在那段时间内,我对网易直播这一块研究得比较多,所以,在那个直播群魔乱舞的时代里,真正能够给我的心灵带来触动的,或许依然是网易直播。或许,这种触动,正是来自于网易的“有态度”吧!
除了衍生于传统门户的网易新闻客户端之外,网易音乐同样是一个不得不提的点。曾经在一个时间内,网易云村是一个带有很强烈标签的存在。其实,网易云村之所以火爆,并不是说它有多么颠覆和创新,而是它有自己的特色,不是随波逐流的存在。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会在网易云村可以看到那么多,可以给我们的心灵带来触动的文字。
其实,如果仔细思考就会发展,所谓的网易云村,其实就是把网易做新闻的优质基因复制到了音乐上,并且与音乐进行了深度结合,并且找到了自己的特色所在。从这个角度来看,网易云音乐其实依然是一个非常具有互联网基因的产品,它是将网易产品本身的特质应用到了自身的产品生态当中。
三
可以说,网易云音乐让我更加笃定地认为网易公司并不是随波逐流的,而是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真正要做什么的一家公司。从PC时代到互联网时代,网易其实一直都走得不温不火,但是,它却始终都可以做出自己不同的特色来。经过这么多年的沉浮之后,我们看到曾经和自己一起同行的人越来越少,看到曾经不如自己的人开始赶了上去,但是,网易却一直都在保持自己的节奏和步伐,做着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事情。虽然这种方式可以让网易保持了稳健的发展步伐,但是,同样招致了很多的非议,甚至有一些人说网易丧失了很多的机会。
其实,持有这些观点的人,多半是以己度人的思维来进行。他们不明白网易是什么,他们更加不明白网易究竟要做什么事情。正如,网易在做一些新的尝试的时候,他们持怀疑的态度,但是,等到网易真正做成的时候,他们又开始吹捧一样。
这让我想起了网易养猪。当网易开始养猪的时候,有人开始抱着看热闹的心态来看待它,还有人说要看丁磊如何用互联网的思维来养猪,其实,他们仅仅只是看到了养猪本身,并没有真正看清楚养猪背后有怎样的逻辑。现在,未央猪成为一种消费新主张的时候,那些质疑网易养猪的人才恍然大悟,原来网易养猪不是在养猪本身,而是在于网易在通过养猪来探索人们出现的新的消费需求和新的消费主张。
这其实和丁磊本人和他对互联网的理解有很大的关系的。我个人认为,丁磊是一个对商业,并且对人情世故有着很深理解的人。正是因为如此,我们可以看出丁磊在做网易的时候,会透露出一丝克制。所谓的克制就是他真正明白自己要做什么,他真正明白自己要做的何种程度,他要全力保证自己对网易的把控权,而不是任由网易野蛮生长。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可以看出丁磊身上其实是有很浓重的浙商影子存在的。
除此之外,丁磊对商业其实有着自己的理解的,他会按照自己的意图和观点做事,而不会被外界所动,按照别人对自己的定义去做一些事情。这其实就是就是对“有态度”的一种体现。反过来,我们同样可以理解为,正是因为有了丁磊的“有态度”,才造就了网易的出现。
当我们提及丁磊和网易的时候,经常会自然而然地将它和同时代的搜狐、新浪、腾讯等门户网站联系在一起,甚至还因此把丁磊和网易定义成为一个过时的、守旧的标签。这其实并不能够怪罪他们,因为他们并不明白网易真正要做什么,他们更加不明白网易长期以来真正在做的,真正在坚持的,仅仅只是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来衡量网易。这种做法非但无法让他们对网易有一个客观且明确的认识,反而还将会把网易带入到他们的对立面。
当互联网的时代逐渐距离我们远去,我们开始越来越多地怀念那个曾经带给我们无数遐想的时代,在那个时代,我们享受到的是互联网的开放、共享和自由,我们享受到的是互联网技术带给我们的便利。后来,我们开始发现我们距离那个时代越来越远。庆幸的是,我们开始在网易的身上看到它将这些最原始、最纯粹、最优质的互联网基因保留了下来,并且在保留这些优质基因的基础上,我们还看到了网易的自我革新。在革新的过程当中,网易真正明白自己要做什么,明白自己需要什么。这才是网易,有态度的网易。
最后说一句,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作者:孟永辉,资深撰稿人,专栏作家,特约评论员,行业研究专家。长期专注行业研究,累计发表财经科技文章超400万字。支持保留作者来源的分享,转载请保留作者版权信息,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