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你不必百度,也能找到答案》,这是百度在高考季发布的一则催泪短片。
一位辛苦经营沙茶面小吃店的妈妈阿丽,为儿子阳阳高考报志愿唠叨,儿子不领情,还说她:“你都没上过大学,你懂什么啊。”阿丽无言辩驳。
接下来的日子里,妈妈四处奔波。她提着力所能及范围内的“厚礼”几包卤菜四处求人,一边用心地在本子上记录着信息。一天,骑着自行车奔忙的路上被一辆送货的小货车撞倒,车上的水灌在了妈妈身上,本子被泡湿了。
妈妈卧床养伤。阳阳用风扇吹干那个本子。他一边翻看里面记录的密密麻麻的信息,在本子的最后一页,写着四个大大的字:听阳阳的。妈妈为儿子奉献了所有,尽管帮助儿子搜集了厚厚的信息,但这句“听阳阳的”传达了一种明确的态度:对于信息的最终选择权,对于未来之路的选择,在孩子自己。
这既是一种浓浓的亲情之爱,更是对个体价值的信任与尊重。为你,倾尽所有;为你,默默守候;为你,我在身后,你来决定。
倪叔的朋友圈里有人转发这条视频,配文说:“有温度的短片,阿度走心了。”而在这则短片的评论区,各种暖心的感慨与解读霸屏。
一条由企业拍摄的宣传短片,能说明什么呢?它传达了企业对社会与用户的认知,这种认知甚至比产品更重要。
1
支撑社会的是人的共情与理解,支撑企业的也是
《答案》这个短片,传达了百度高考项目背后的精神内核。在高考期间,百度高考联动百度百科、贴吧、文库、知道等矩阵产品,为用户提供了权威智能的高考信息,打破了信息不对称,但最终拥有决定权的人,依旧是用户。
与片子里那位妈妈的心态一样,获取准确可靠的信息在过去一直是社会公众面临的巨大屏障。为了获得信息,无数人都像那位妈妈用自己并不丰厚的资源努力去拓展信息渠道,抓住一切机会学习知识,积累信息。
这是社会的第一层真相:并非每个人都是深度互联网用户,他们依旧恪守着过去的生活方式。
显然,在儿子的眼里,妈妈已经落后于这个时代。妈妈的担心,儿子用百度可以轻而易举地化解掉。
这是社会的第二层真相:科技正推动全社会进入一个全面信息化的时代,信息屏障在消解,信息不对称被打破。
与此同时,总有一种东西深深地埋在每个人的心里,不会因为科技的变化而变化。那就是亲情。父母相信子女,将选择权交给子女。
这是社会的终极真相:科技的进步,不应该抛弃任何一个人。关于世界的最终选择权,依旧在每一位用户的手里。
能看到这一点的企业,事实上也看见了企业的本质。企业与用户,凭借的也是类似的共情与理解。恰恰如片子中所表达的,企业对用户的真心付出,最终会得到发自内心的理解与感动。
2
技术改变了世界的表皮,凝结的是用户的内心
短片的背后,浮现出了百度的转变。这家曾经技术至上的企业,如今走到了一个分岔路口。一边是继续用单纯的技术与产品修筑企业的护城河,一边是走到用户中间去,深刻理解用户,以用户的视角重塑企业的文化。
该如何选择不言自明。百度的转变,是为了校正,是为了与以前不一样。
技术在某种程度上能改变世界,但单纯的技术并不一定能在本质上让世界变得更好。只有当技术与用户真正实现融合,世界才会走向新的未来。
这就是转变的核心点,通过技术将真正的价值从数据中挖掘出来,以贴近用户痛点的方式呈现出来,同时让用户享有最终的决定权。价值呈现与决定权,是赢得用户内心,将用户牢牢凝结在一起的最有效、最正确的方式。
百度高考项目实现了这种转变:通过超高需求的热点项目,借助百度多年以来的底层技术积累,匹配数据本身的价值,取道于百度长期以来的产品开发能力,最终实现真正的“信息到人”的价值转向。
3
企业站在用户的视角,才会深刻理解世界
倪叔认为,世界上几乎所有的企业,本质上都是服务业。区别在于,其服务的对象是特定客群或者不特定客群。
科技应用型企业,属于后者,所谓的不特定客群,就是科技企业最常说的用户。科技企业表面上看,其核心竞争力是技术。通过技术支撑企业挺立潮头。在某个阶段,这样的认知是站得住脚的。
当企业发展到另一阶段,企业要考虑的就不仅仅是技术本身了。
正所谓科技,以人为本。企业要如何服务自己的用户,才是决定企业段位的核心要素。
这是一个深刻的商业伦理命题。科技总在更新换代,唯有服务用户的价值取向坚不可摧。
服务的本质,正是站在用户的视角上,去理解用户,理解人。而科技的未来,企业的未来,一定是建立在情感的联结与共鸣之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