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可以说是互联网与实体行业融合最好,最具活力的行业之一。年初疫情特殊期间,一众电商企业保障民生冲锋在前就赢得了全社会的好评。某种程度上,电商企业在全球的竞争力也反映了中国经济在全球的竞争力。
日前,《财富》杂志发布2020年世界500强榜单。中国电商企业表现抢眼,这个以营收为评判标准的榜单,京东跑在了阿里前面,拼多多、苏宁等企业也相继入围。事实上,在这份榜单中,京东不仅是电商行业第一,也是中国互联网公司的第一。财富中文网的官方文章就用JAT来总结中国互联网公司的崛起。
当然,现在还说京东是个电商企业已经不准确。它手里至少还有物流、数科、健康等多张牌。从去年达达上市,到今年香港二次上市,再到京东数科进入IPO辅导阶段。京东已经成功从零售企业蜕变为技术与服务企业。
纵观商界,成功的道理往往很简单,而失败的原因常常很复杂。从2004年创立,到2014年美国上市,再到2020年香港二次上市。京东的发展可简单粗暴的以两次上市为节点,划分为昨天、今天、明天三个阶段,其成长的秘密就隐藏其中。
今天的市场上,后面有拼多多的紧追不舍,旁边还有快手、抖音等新玩家入局,不论京东还是阿里都丝毫不能松懈。要判断京东的明天如何,不妨从昨天寻找答案。
昨天:物流是成长的最大功臣
看到这个标题也许会有人反对,毕竟京东昨天的成功有很多因素,比如市场红利,比如坚持自营,比如投资人支持。但京东上市前,赢得用户与投资人的最主要武器,毫无疑问是自建物流。
2007年,刘强东在获得首轮融资后,决定自建物流。原因很简单,在电商发展的初期,全新的商业模式与当时的社会基础设施并不匹配,而京东70%的客户投诉都来自于物流,大量的顾客投诉送货慢、货物损坏严重。
2007年,刘强东一意孤行京东要自建物流,被很多人质疑是烧钱的行为,甚至被很多同行传为笑话。马云那句“京东未来会成为悲剧,是因为方向性的问题。资本不要去碰京东”曾一度被疯传。
自建物流有多烧钱?从2007年到2011年,京东几乎就一直在“即将倒闭”的传闻中前行。投资人不理解,外界质疑不断,刘强东却很坚定:我们建大量的物流中心和信息系统,是实实在在转化了公司未来的核心竞争力,使用户体验不断提升,可能很多人觉得是烧钱的行动,但为用户体验烧钱我认为是值得的,任何一家公司只要烧出核心竞争力都是可以成功的。
今年5月,刘强东在内部信里再谈及物流,底气十足,“物流的投入是巨大的,当时几乎所有的媒体、同行都不看好互联网公司做物流,质疑声不断。但是京东没有犹豫,在所有人的反对中坚持‘烧钱’,‘烧’出了用户体验,‘烧’出了核心竞争力。”
回头来看,京东的自建物流让其B2C模式站稳脚跟,仓储、配送等问题迎刃而解。更关键是它让京东的购物体验有了质的飞跃,相比同行有了显著差异,不仅带来口碑,更带来源源不断的订单。好的购物体验带来更多用户,更多用户吸引更多品牌、商家入驻,京东增长的飞轮开始高速旋转。这就是京东第一轮高速增长简单朴素的道理。
今天:技术、技术、技术
传统零售业常常被看作是劳动密集型行业,但其实零售业是天然的信息密集与技术密集行业,庞大的商品库存管理、价格管理、订单管理等等,离不开信息化支撑。沃尔玛创始人山姆·沃尔顿曾服役于美国陆军情报部队,他认为“信息技术始于战略,而不是系统。”而将信息化提到战略高度正是沃尔玛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到了电子商务时代,技术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从基础的前端用户交互,到复杂的后端智能供应链,从防黑产薅羊毛的风控技术到无人配送机器人。不夸张的说,技术是电子商务从娘胎里带出来的东西。而从另一个维度看,电商海量的数据及广阔应用场景,反过来也为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提供了天然“战场”,加速了技术的转化落地。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自第一次上市后至今,京东除了规模越做越大,还在做一件跟埋头建物流一样的事情——技术投入,并“偷偷”地将增长引擎从物流替换为技术。当然,对技术的投入并非从上市后才开始,而是在上市后明显加大了力度。
2017年的公司年会上,刘强东总结12岁京东的成功之路,并放下豪言:未来12年,京东只有三样东西——技术!技术!技术!技术成为京东内部的“一号工程”,技术转型成为过去几年京东的关键词。
以第三方的视角看,京东技术转型大致有几个特点:战略定位高,业务铺开快,行业大牛多。
从刘强东的“技术、技术、技术”,到今年年初,京东将战略定位为更新为“以供应链为基础的技术与服务企业”,5月份,将公司使命更新为“技术为本,致力于更高效和可持续的世界”。频繁在战略、使命这些关键问题强调技术,已经说明了对技术的战略定位。
业务推进快是指技术在京东旗下多业务模块全面展开,并形成了由点带线,连线成面的格局。零售版块,2017年8月,京东打造零售技术中台,将原先耦合在京东内部的技术模块进行组件化、积木化改造,逐步将零售云解决方案赋能外部合作伙伴。物流版块,2018年京东物流发起共建全球智能供应链基础网络(GSSC),2019年发布“供应链产业平台”,为客户提供全供应链服务和技术解决方案。金融版块,2018年品牌升级为京东数字科技,业务范畴也从金融科技跃迁至智能城市、数字农牧、数字营销、智能机器人等领域,以核心的数字科技来服务金融与实体产业。智能云版块,2019年12月,整合原京东云、人工智能、IoT三大事业部,成立京东云与AI事业部,进而推出“京东智联云”品牌,发展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与大数据等多种前沿技术与能力.....
整合原本分散在内部各点的技术,率先在零售这条线突破,进而从零售解决方案向智慧物流、智慧供应链、智慧金融、智慧城市等领域全面推进。技术成了京东在不断拓展的核心能力。
所谓技术大牛多,从2017年以来,周伯文、薄列峰等微软、亚马逊、华为等巨头的顶级科学家陆续加入京东。这些大牛在去年年底,发起成立了京东集团技术委员会,搭建了全集团共建共创共享的T-PaaS(Technology PaaS,技术平台即服务),为京东技术转型的提供了顶层保障机制。
短短几年内,在技术这条线上,京东完成了定方向、搭班子,并组建了一支硕士及以上人才占比超80%,总人数突破1.8万人的京东研发队伍。2019年京东体系所属上市及非上市企业合计研发投入高达179亿元人民币。强意愿、大投入、能落地,京东的技术转型打动了投资者。技术京东的新故事成为其香港二次上市的主旋律。
明天:以技术为基础释放服务价值
昨天的以物流为核心的供应链成就了今天中国最大的零售平台,而今天的技术转型与储备又会在明天带来一个什么样的京东?目前,可以从两个维度看出一些端倪。一是对零售核心业务的降本增效,二是对零售以外更大的想象空间。
从零售本业看,构建国内大循环,消费拉动型经济的大趋势下,零售业的降本增效还有巨大空间和成长价值。京东技术在这方面仍大有可为。举一个典型案例,当前电商领域比较火的C2M工厂定制模式,它依托海量消费数据,精准预判消费需求,反推上游供应商和品牌商生产研发,既能满足消费者需求,也能聚合此前割裂的、零散的消费需求,大幅提升生产效率、流通效率。在零售云的支持下,京东C2M能将产品需求调研时间减少75%,新品上市周期缩短67%,并大大提升“爆款”几率。据京东零售集团CEO徐雷透露,目前京东平台上基于C2M模式开发的游戏本和家电占比都已高达40%。
案例的背后,是京东与合作伙伴一起利用技术手段降低行业成本,提升社会效率的努力,也是京东“技术为本,致力于更高效和可持续的世界”新使命的具体体现。
在零售业,京东连接着数以消费者与全球2600多家超亿元品牌和数十万个第三方商家,还集结了沃尔玛、五星电器、国美零售、迪信通、快手等合作伙伴深入合作,通过技术开放自身积累的零售业核心基础设施,这是京东正在做、值得做而且能够长期做下去的事儿。
在零售以外的新战场,京东技术的用武之地更为广阔,想象空间也更大。在疫情爆发后,京东除了保障供给之外,还利用技术服务发挥出更大的社会效益。比如利用智能供应链、智能物流能力,快速发布应急资源信息发布平台,几个月时间里服务全国15000家客户,累计提供物资总量超过6.6亿件;在北京,京东依据海淀区实际需求,仅用3天时间便打造出“海淀区应急公共服务平台”......
处于IPO辅导期的京东数科是更值得期待的故事,旗下京东城市、农牧、数字营销等业务将京东基于技术的数字化能力开放给更多领域。比如京东数科布局智能城市的城市信用系统,着眼于城市经济生活“金融化”、“信用化”底层能力的构建。农牧、数字营销等则在各自领域构建新的数字化基础设施,以数字化带动实体产业转型升级,为个人端、企业端、政府端输出价值。
昨天的京东基于零售服务商家、消费者,明天的京东将基于技术服务更多行业的商家、客户与个人。服务的内涵和外延有了巨大飞跃。如果说,第三方开放平台让以曾经自营为主的京东商城体量快速翻番,那么未来,基于技术的开放服务,将能带给京东几何级的新增长,带来更多翻翻的机会。
【结束语】
1989年,中国银行成为中国大陆第一家世界五百强公司。2020年,中国大陆(含香港)入选该榜单的公司总量达到124家,历史上第一次超过美国(121家),成为全球第一。加上台湾地区企业,中国共有133家公司上榜。
中国经济的宏大叙事由一个个微观企业书写。作为中国第一,全球第三大互联网企业的京东,正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从物流到技术再到基于技术的服务,京东的三级跳,蕴藏着一条由大到强,高质量发展的主线。从过去的市场红利向未来的技术红利转型,这是包括京东在内中国领先企业共同面临的课题。
—————————————————————————————————
微信关注公众号“懂懂笔记”每天第一时间为您奉上最新最热的科技圈资讯~
多年财经媒体经历,业内资深分析人士,圈中好友众多,信息丰富,观点独到。
发布各大自媒体平台,覆盖百万读者。
《小米生态链战地笔记》、《微信思维》、《微信力量》三本畅销书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