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孟永辉
早在那篇万字文章发布之前,其实有关外卖骑手生存状态的话题早就已经开始酝酿,只不过那些酝酿仅仅只是星星之火,并未形成燎原之势而已。
正是因为如此,你才会每天继续催促着外卖骑手快一点,外卖平台对他们的约束强一点,并不会过多地理会你吃到的饭菜究竟是如何送过来的。
直到那篇万字文章,点燃了燎原之势,同样点燃了你那颗愤懑的心。
如果你感觉这场铺天盖地的口诛笔伐多少有些意外的话,那只能说明你对事先张扬的酝酿缺少感知罢了。
在我看来,那篇万字文章只不过是较为深入,但并不一定完整地反映了当下外卖骑手的真实生存状态而已,它说了人们一直想说,但却一直都没有说出来的东西而已。
真正引发人们激烈讨论的根本症结依然在于长期困扰我们的深深的焦虑。
外卖平台焦虑着盈利,焦虑着资本,焦虑着市场份额;
用户们焦虑着如何才能吃得快,吃得好,甚至,吃什么;
外卖骑手们焦虑着如何快速地,轻松地,尽可能多地爆单,尽管危险,他们却乐此不疲……
当所有的焦虑积压在一起,我们就需要一个排解的出口,那篇万字文章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导火索,并成功地点燃了事先张扬业已准备好的一切。
这其实是一场事先张扬的口诛笔伐。
因为早在那篇文章出来之前,我们身边已经发生了太多有关外卖骑手曲折离奇的故事。
这些故事告诉我们,外卖骑手越来越成为一个我们值得关注的群体,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被关爱,而是更加需要的是一种对等的看待,也可以说是认可。
如果你一开始都将外卖骑手看成是弱势群体和被关爱的对象,或许已经错了。
这是一种事先张扬。
因为早在那篇文章出来之前,我们身边已经发生了外卖骑手与外卖平台之间有关配送费博弈的事情。
在博弈的背后其实是彼此之间如何更加理性和客观地看待对方、尊重对方的问题。
这些事情告诉我们,外卖平台与外卖骑手之间不是互踩,而是需要彼此接纳。
这是一种事先张扬。
因为早在那篇文章出来之前,我们身边已经发生了平台算法与外卖骑手之间相矛盾的问题。
平台算法追求效率,外卖骑手更想要公平。
在这些问题的背后其实是技术手段与人性关怀之间如何找到合理、有效对接点和平衡点的问题。
这些事情告诉我们,技术和算法并非万能,只有加入了道德的约制,才能走得长远。
这同样是一种事先张扬。
当所有的事先张扬汇聚在一起的时候,那篇万字长文所引发的深度讨论就变得没有任何悬念,爆文的潜质展露无遗。
因为当人们在讨论这件事情本身的时候,其实并不是在讨论事件本身,而是在讨论处于这个生态下的自己,还有我们内心存在着的那种深深的焦虑。
当焦虑持续发酵,一场讨论在所难免。
当讨论持续,另外一个事先张扬事实同样正在发生。
这个事实,就是对外卖平台的口诛笔伐。
无疑,美团、饿了么等外卖平台成为众矢之的,成为一切罪恶的源泉。
有人在讨伐技术的冷血,
有人在谈论资本的无情,
有人在激辩平台的冷酷,
却唯独少了那个拿着手机频繁催促,不断以差评威胁平台、商家,甚至是外卖骑手,以及正在发起这场讨伐的我们。
诚然,外卖平台的确在用技术、算法让外卖小哥游陷入效率与公平的两难选择,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的,而真正决定他们两难选择的关键其实正是我们自己。
当那篇万字长文出来之后,其实,剧本早已写就,以美团、饿了么为代表的外卖平台必然会成为被讨伐的对象。
这同样是一种事先张扬。
尽管外卖平台的确需要找到算法与人性之间的平衡点,但是,更加需要找到平衡的其实正是发起这场讨伐的我们。
所以,在这场事先张扬的口诛笔伐里,真正需要讨伐的或许正是正在发起这场讨伐的我们,被推到台前的外卖平台和外卖骑手们只不过是舞台上的演员而已。
当我们参与了这场事先张扬的口诛笔伐之后,转身会拿起手机,问:“小哥,你怎么还没到?”,完全没有了刚才对外卖平台进行讨伐时的义愤填膺。
作者:孟永辉,资深撰稿人,专栏作家,特约评论员,行业研究专家。长期专注行业研究,累计发表财经科技文章超400万字。支持保留作者来源的分享,转载请保留作者版权信息,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