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破”的程度了……
前两天小柴看到了一个有趣的提问,某位来自湖南的大兄弟上某宝购物时,似乎因为购物体验不太满意之类的原因给商家打了个差评。
结果却被店家当场回怼了一顿,扣了顶骗吃骗喝的帽子还拉黑了不说,最后还来了句霸气十足的“我劝你好自为之”,把这兄弟气到跳脚,直接跑到网上发帖向网友提问想看看自己能不能找个理由去告他。
虽然这个问题有些无厘头,但是却也着实让小柴在笑完之后感到有些不可思议。
怎么如今的电商卖家们,似乎已经完全不害怕买家的差评了?
作为一个网龄不短的老网民,这种现象在我看来可是相当奇怪的一件事情。
要知道曾几何时,当国内电商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那个阶段时,那些运营着线上店铺的小老板们最害怕的东西,基本就是顾客差评了。
当小柴还在学校读书的时候,几乎每次周末回家拿起手机一上网,就能看到全国各地又发生了什么诸如“为了取消一个差评,店铺老板坐飞机千里迢迢赶到顾客家中道歉”,又或是反面的“为了报复差评用户,老板向顾客家中快递骨灰盒、蟑螂屋”等奇葩新闻。
但是现在回想起来,好像的确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怎么在网上看到这种“因为一个差评而引发的恩怨情仇”戏码在祖国大地上上演了(如今似乎只有外卖骑手小哥还会对顾客差评耿耿于怀,甚至为此做出过激行为了)。
为了验证这个想法,小柴随手打开搜索引擎,用几个相关的关键词进行了一番检索,发现能找到的此类性质的新闻,也的确基本都是好几年前的陈年往事了。
众所周知,最近这几年国内的电商行业依然还处于增长当中,产业规模与用户人数依然还在不断扩大,显然不是因为电商交易频次的下降才导致此类事件的减少。
可能的答案似乎只剩下一个了——那些电商老板们已经越来越不在意用户差评,再也不用像过去那样因为一个差评而与用户撕逼撕到“鱼死网破”的程度了……
要是真相果真如此,那么这不免就带了一个疑问,事情到底是怎样变成这样的呢?
想要知道为什么如今的电商店铺老板们似乎不再害怕差评,我们首先要搞清楚另外一件事——早年间差评对于这些店铺运营者能够产生威慑力的根源,究竟是什么?
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复杂,无非就是利益二字罢了。
曾经有人做过相关方面的研究,在一个服装品牌的线上店铺中,在每日店铺曝光流量不变的前提下,每多出一个用户差评,最终的购买转化率就会下降0.5%左右(这个数据有一定年代了,如今只能作为参考了)。
对于那些销量可观的商家来说,每多一个差评,也许就是在可预见的未来里损失上百个潜在订单,进而导致大量利润的流失。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一个差评能为商家带来的损失是X元,那么只要弥补/讨好/补偿顾客让其消除差评的成本在X元以内,那么这个操作就都是有利可图的,商家自然就会有充足的动力与热情去与那些差评顾客展开“亲切友好而又无所不用其极”的沟通。
(2015年轰动一时的“卖家坐飞机来找买家真人PK”事件)
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最开始对于电商购物还有些懵懵懂懂的国人中,也开始有少数“聪明人”开始觉醒了。
他们敏锐地察觉到差评对于商家具有巨大的威慑力这一事实后,十分“机智”地想出了一套借此进行牟利的方法。
专门挑那些销量大、信誉度高,一个差评能让店铺评分降好几个点的大门店作为下手对象,随便买点东西然后打上一个差评,借此来威胁店家索要财物。
虽然国家有关部门以雷霆手段快速对几个性质恶劣、影响较大的“恶意差评师”团伙进行了抓捕审判,某宝等电商平台也为了遏制这一风气,在2012年甚至一度做出了取消好评率在搜索排名中的权重等操作,但却并未能及时把这股风气彻底刹住。
毕竟打差评这种事几乎可以说是零门槛,而收益却是实打实的,只需要注意好尺度别被有关部门盯上,几乎就没有任何风险可言。
因此这种“利用差评向店家谈条件”甚至是“纯粹利用差评来恶心/报复店家”的操作在互联网上,很快就广泛流传开来了。
在网上有一个名为“差评吧”的贴吧,在这里有大量做线上电商生意的小老板展示了自己被部分顾客用差评故意恶心过的经历。
在这里,你能看到各种被用户差评折磨到心力交瘁的小老板们那充满了不甘与愤怒的吐槽。
有人被打差评的理由,是因为拒绝了买家的还价,结果因为“不识抬举”而被愤怒的买家当场把东西拍下送了个大差评(话说你觉得人家东西卖贵了,换一家买不就是了?)。
有人被打差评的理由,则是因为发货时多发了份包裹,想打个电话请对方帮忙退一下……然后啪叽被甩了个差评。
上面这些不管亏不亏,起码是确实做完了生意后才挨得差评,下面这位相比起来就更冤了,买家退完货退完款,一单生意相当于白做还贴上来回邮费不说,最后还被退完款的卖家挂了个差评,简直是一口老血都要吐出来了。
至于各种利用差评向商家直接要红包的,就更是数不胜数了。
有些人在网上买个九块九包邮的东西,到手后都要打个差评然后向店家表示“发个10元红包就取消差评”你敢信?
像下面这位遭遇了这种情况老哥,其愤怒的情绪可以说是已经溢于言表了,甚至宁愿要“小二封了我的店”也咽不下这口气。
对,没错,这种利用差评找店家要红包的操作,理论上的确涉嫌敲诈勒索,可问题在于如果对方勒索的是几百上千的数额,咱还能选择报警处理。
可像现在这样对方只是要个一块几块的返现红包,且不提你就算报了警,人家大概率也不会因为你这几块钱的事真的去立案抓人,就算退一万步警察愿意管这事,作为商家的你会愿意为了这么几块钱和用户去一次对簿公堂吗?
干这一行的人,有几个付得起这个时间成本与精力的,更何况像这种利用差评伸手讨要红包的可不是一个两个,每一个做电商的几乎天天都能碰到这种买家,要是每碰到一个就去跟对面打官司对线,那这生意还要不要做了?
如果说上面介绍的这些例子,其用户打差评的理由还是因为自己的利益诉求没有得到满足,我们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能理解对方的想法。
那么下面这种纯粹为了发泄负面情绪,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算是报复社会的“发泄式差评”,就更是让商家完全无从下手了。
什么为了商家好,所以“给个差评锻炼一下你”的差评。
“因为好评太多,所以打差评来让自己突出”的差评。
还有完全鸡同鸭讲,因为收到了A发的东西感到不满意,转头给莫名其妙的B商家打了个差评。
除此以外,像什么“没女朋友所以差评”、“今天下雨了所以差评”、“今天天气真好差评”、“今天天气真不好差评”之类让人完全目瞪口呆的差评理由更是层出不穷。
在这种可以说是完全不讲道理,莫名其妙,发泄情绪的差评大军面前,商家反正无论怎么做都不可能做到零差评,索性不如干脆躺平,摆出一副你们爱咋咋地的闲鱼佛系模样。
你们以为这是对商家的损害?
错了,其实在这种无底线地滥用差评的现象中,受到最大伤害的其实还是我们这些消费者。
上学时有一句话,说的是“如果一场考试里所有人都同时减掉十分,其实就相当于没减分”。
在过去的线上购物时,你只需要打开一家门店的详情看看他家评价里有没有差评,就能在心里对其产品质量如何大概有个数;
到后来,我们需要认真审视这些店铺中的差评与好评的比值,努力去寻找那些差评率相对来说比较低的靠谱店家,因为市面上已经基本找不到没有差评的门店了;
到如今,我们在线上进行一次购物,往往需要在门店的评价页面里翻上半天,花上大量时间去一条条翻看下面的那些差评,把诸如“今天下雨所以差评”等无意义的差评筛选掉,寻找那些比较有干货的差评来作为判断依据。
但是最终你往往还是会看的一头雾水。
毕竟从那些短则几个字,长则几十上百字的小作文里,你根本不可能判断出那条看起来情真意切的控诉差评,到底是真的因为商家卖的面膜用了会烂脸,还是因为这个买家想找商家打秋风要50元返现红包被拒绝,于是恼羞成怒后在那信口胡诌。
因为一部分人对于差评的随意滥用,实质上导致的是好评差评这个评价体系其公信力的彻底崩塌。
用户评价体系这种东西,本来是可以实现双赢的;那些优质的商家凭借自己较高的好评率与较低的差评率,可以有效与那些劣质商家区分开来获得与自己相符的竞争优势;
而顾客得到的好处更是显而易见,借助这些“前车之鉴”帮助自己节约了挑选成本,不用真的每一家都挨个买一遍就能挑选出最好的产品。
可如今因为那一小撮为了点三瓜两枣的利益,甚至干脆只是帮差评作为一个发泄自己负面情绪者的用户的滥用下,用户评价体系变成了如今这个鸡肋一般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玩意。
买家基本不看评价,因为看了也没用,好评可能是刷的,差评也可能是刷的,看与不看都毫无区别。
卖家倒不是不怕差评,但对于那些诸如“你家的水果味道不错,再给我送三斤过来,不然就给差评”、“不给返现就给差评”、“我儿子穿了你家的裤子去滑滑板摔骨折了,不赔医药费就给差评”之类层出不穷的奇葩差评理由,也已经是彻底束手无策,干脆选择躺平。
所以回到我们今天的问题,为什么现在的电商卖家都不怕差评了?
那就是因为部分用户为了满足自己私利而无限制地滥用差评,导致如今电商平台上几乎所有的店铺都背了一身的差评,让用户无法按“有无差评”、“差评多少”来评价一家店的靠谱程度。
当“差评”这个评价手段失去了其公信力和实际价值时,店家自然也就不再那么害怕差评了。
主笔 | 阿虚
编辑 | 四少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公众号:柴狗夫斯基(chaigou-fsj)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