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上个月刚发布的《QuestMobile2020中国移动互联网秋季大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9月,中国人平均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长已经上升到了6.1小时。也就是说,每人1/4的人生,是在移动互联网上度过的,或者说,每个人的1/4是数字形态的。
手机,无疑是每个人最核心,也无可替代的数字世界入口。人造器物中,恐怕再没什么能比手机更不可或缺,且对人类社会如此之深远,甚至于在未来可见的数年中,这一现状亦不会改变。
而同样还是据这份报告统计,安卓系统已经以78.4%的绝对优势成为国内手机系统的主流,且还在上涨。
换句话说,在中国9亿3千万移动网民中,几乎每五个人里,就有四个在用安卓手机度过他们四分之一的数字化人生。
然而现实是,这四分之一的生活,还存在很多品质上的缺憾。
12岁的安卓,依然问题多多
几乎没有人没看过“手机导购”类的文章,然而无论是感性的理性的导购分析评测,除外形设计外,其最终关注的与手机使用相关的话题无外乎以下几点——配置、硬件、跑分。
这个现状不难让人联想起PC时代的电脑城,当年熟练咨询“这个CPU能不能超频、主板电阻品牌是哪家”的人们,如今自然而然地对“信道、OLED、刷新频率、相机CMOS”如数家珍。
正因为中国有着十几年红火的电脑城时代,如今对手机的选购也同样残留了类似的“配置本位思维”——反正操作系统都是Windows/安卓,分辨PC或手机品质的维度,自然就被单一成了“不服跑个分”。
再加上厂商和媒体的有意无意引导,导致现在中国人选购手机时,其实把大量精力和金钱投放在了自己平时可能并不高频使用的特性上——“夜间拍摄”、“高分辨屏”、“四摄镜头”、“顶配CPU”、“散热科技”……实际上,有多少人的需求足以充分使用这些配置,平时又有多少使用场景呢?
智能手机进化到今天,决定最广谱消费者使用体验的瓶颈早已不是硬件,不是黑科技,恰恰是每天都要进行大量交互和操作,却反倒被人视而不见的手机操作系统。
2008年,安卓正式以移动操作系统的形态出现在世人面前,如今已经成为苹果之外的全球TOP手机品牌的底色。然而,这个脱胎于Linux,受制于“最初就被点了高性能计算技能树”的操作系统,即便12岁了,依然在高可靠性和高实时性方面有着本质欠缺。
而可靠与实时交互,或者更进一步说,如iOS一般“符合人类基因习惯的交互”,才是手机操作品质的基本保证。
举例如果点开一个APP后突然又不想看,立刻返回桌面的话。那么iOS会老老实实地把那个APP最小化到后台,显示出桌面,而安卓则会在播放完最小化动画回到桌面后,又按照此前指令顺序,把那个APP闪现了出来。
再比如,在iOS下点击一个APP,会以“可稳定期待的快速”给出反应,然而在安卓环境点击一个APP,其反应速度则几乎是一个随机值。
更能彰显两类操作系统之根本区别的,则是点击图标后的动画效果。
假设iOS打开一个应用需要0.5秒,这0.5秒是从用户点击屏幕开始,应用图标逐渐变大,到完整打开,整个过程是流畅的。
而安卓打开应用可能只需要0.4秒,但当用户点击屏幕,应用图标可能并不会瞬间反应过来,而是会在桌面卡0.2秒,然后应用图标在0.2秒时间内从小变大到完整打开。
总体来看,安卓比iOS还快了0.1秒,如果只看“跑分、配置、数据”,任谁都会觉得安卓更流畅,性能更强。然而实际使用过后,都有一种难以明状的卡顿感。
实际上早在iOS从6升级到7时,苹果就对应用动画做了巨大的调整,从6代原本前后均匀的速度曲线,变成了7代“打开很快,但结束时间很长”的动画曲线。
据用户界面设计师“JimSoup”分析,这就导致在用户按下的瞬间,界面马上就开始变化,可以给用户立即开始运作,性能非常高的直观体验。
而苹果故意将后期的速度减慢到似停非停的状态,用户就可以提前将注意力切换到定位寻找的阶段,等动画停止后就立刻操作。这就是为什么iOS 7比iOS 6动画其实慢了77%,用户却还会觉得操作变流畅了的原因,而延长的334ms反而留出了性能冗余空间。
2017年时也有媒体报道,iOS10.3看起来更加流畅的秘诀,就是“优化了动画,加快了UI的互动感”。
这就导致为什么就算到了2020年,旗舰安卓的硬件已经按说完全不输,甚至在不少硬件和软件特色上已经完全超越苹果后,还在被用户诟病“卡顿”、“不跟手”、“麻烦”等问题。因为这个原本就是以计算和处理任务起家的系统,并没有在互动、用户界面以及消费者心理方面,下足够多的功夫。
相信真正使用过两种手机的人,都会对以上内容有切身之感。
如何“补足短板”?
我们使用手来完成一生中大部分的任务。自人类700万年前从黑猩猩中分离出来至今,我们使用过的工具不胜枚举,但我们的手并没有太大变化:通过精密的肌肉运动,仅仅十个手指可以实现近乎无限的操作。
我们在使用工具时,基本都是边思考,边修正,边操作的。而工具不仅实时给予我们反馈,并且可以实时接收我们的操作的。比如,在拿钢笔写字时,时而要勾划圈点,时而要停笔思考,笔不仅实时接受你的力度和方向摆布,还会实时反馈给你结果,这就是“非线性交互”。
然而,现有的CPU计算体系,是完全建立在“线性交互”基础上的,如果要切换状态,则应当将前一状态正常结束后,进行新的指令。假如你的钢笔装有CPU和安卓系统,那么当你把一个字写一半,突然要去划改另一个字时,恐怕钢笔会要求你先盖上盖子,移动到另一个字符处,再打开盖子进行书写。
因此,如果不能让安卓变得更符合人类在石器时代就拥有的基因记忆,那么全面屏手机这种原本让人类可以无介质感融入数字世界的产品,反而会因为桥梁的不稳定和反人性,导致其效能无法正常展现。
iOS一直在尽可能模拟锤子或剪刀,展开的速率、根据手指划动而变化的回弹动感……尽可能符合人类非线性的预期。而安卓依然是在“自作主张”,像一杆无法指哪打哪的笔。
幸好,一家被调侃为“补足短板”的厂商,还真的开始着手补足安卓的这个短板。
去年年底,vivo旗下一个名为“Origin Studio”的团队悄悄成立了,这个团队起初的大半年时间,一直在不厌其繁地反复做一件事:用户调研。
过去,坊间谈论各家厂商的系统时,经常会有“这家广告多,那家色彩艳”之类的评论,但大多数系统都把主要精力放在了“美化”或“提升审美”上,甚至于有的系统还有抄袭苹果之嫌。
无论如何,这些林林总总的系统起码各有特色,而提起vivo,不少人总调侃到系统依然算不上这个品牌的卖点,甚至还算是“短板”。
如今,这家需要“补足短板”的厂商,却从开始就奔着几乎和大多数国内厂商背道而驰的方向。虽然也是从设计入手,但核心理念,则是去比拼“谁对用户认知更深、更透”。正如我们上边所分析过的一样,操作系统品质的提升,其实就是对用户认知能力的提升。
如今,作为安卓机,乃至大多数用户与数字世界之间桥梁的最后一块拼图,由2000多名vivo团队成员开发一年的新操作系统即将面世,这个名为OriginOS(下文称“原OS”)的系统,包含着“回到本原,解决用户最原本需求”之意味。
虽然原OS建立在足够的诚意之上,但我们还是要搞明白,这个系统,是否足以成为最后一块拼图。
通过vivo给虎嗅提供的操作尝试,以及提供的相关资料中,我们最惊喜也是印象最深的一个点,是原OS几乎在国内首次提出了“快不等于流畅”的理念。
比如两个小球,虽然在同样的帧率条件下,但慢速的小球明显要比快速小球看起来轨迹细腻,而快速小球则产生割裂感,仿佛一顿一顿地前进。这就是因为当帧率确定后,帧与帧之间变化越大,动画看起来就越卡。
所以,过去业界一味追求的快,是建立在性能或参数上的快,在使用中反而并不一定流畅。原OS几乎是首个正式提出并解决这个问题的,这种“反常识”的见解,正是建立在足够透彻的用户认知基础上。
原OS是如何解决流畅问题的呢?
首先,原OS引入了全新的流畅标准——“视觉度量系统”,即尊重自然规律、人的心流和脑流的规律。除了快,要更加跟手、精准、理解并响应用户的所思所想。比如,原OS有大量“可以暂停的动画化过程”,这就是非线性互动,有别于安卓传统的线性计算思维。
APP启动时,当前帧颜色和要启动的颜色可能是有很大差别的,如果这种高对比度直接呈现,就会让人觉得不舒服。原OS会自动识别前后帧的对比度差别,并可以降低应用和帧的过渡速度,让用户在视觉上感受较舒服。这和苹果那种求慢反而流畅的思路,异曲同工。
不要以为只是搞搞表面功夫就能流畅了,为了改变安卓的基本交互格局,原OS重写了20%以上的安卓内存管理相关代码,并且反转了系统资源分配的优化级,对交互判断做了归一化处理,同时上线了进程守护功能。
先说内存管理。
无论安卓还是苹果或Windows,其现行的内存管理技术都是基于扇区的,而扇区的单位其实很大,精度很低。总体算下来,平均一个扇区40%的数据都是静止或低频的,这就导致数据整体命中率其实偏低。
于是原OS就从底层改变了这一有史以来的传统,原OS的管理方法是直接进入各个应用的内存空间,把低频数据聚合后再进行读写。这样一下就提升了40%的内存管理效率,也就是说,如果一台6G内存的手机用上原OS,其内存效率相当于装了其它传统操作系统的8.5G以上内存手机。而且,原OS手机一开机,就比传统手机的内存节省300~400MB。
内存优化当然是提升了系统性能,但再好的性能不用对地方也没用。安卓系统原本的问题就在于:安卓将调动屏幕元素的优先级,放在了处理应用数据之后,也就是后台先动,前台再动。而iOS则是无论后台反应如何,前台立刻要给用户一个结果。
原OS则彻底逆转了这一“陋习”:首先利用AI猜测和模拟用户行为习惯,做到在用户开启应用前有80%的命中率,让系统提前加载应用,变成热启动,而不是等用户点击后再冷启。其次是永远为处理应用赋予性能更高的资源,而不是像安卓以往一般,用较低性能的方式去处理。
而为了将用户的体验进一步推进到极致,原OS对几乎所有常用UI交互方式都做了“归一化处理”,即绝对不让这些交互动作形成闭塞和迟滞,如果某个交互的时长超出了预计,则立刻归一化处理到下一个周期,不让这种间断给用户造成视觉上的滞留。
最后,即便是增加了性能,赋予了高优先级,交互流畅化处理,但总还是会有卡住的应用,怎么办呢?
为此,原OS增加了一个名为vivo进程守护的功能,即实时监测应用的几大指标:对系统资源占用是否正常、对通信应答是否正常、在耗电上是否正常、对屏幕和操控的响应时间是否正常、内存管理是否正常等。就如同普通人的脉搏、体温和呼吸一般,实时监控最重要的生命体征。
一旦发现某个应用出现异常,原本安卓系统的办法是立刻将这进程挂死,或者黑屏或重启,这样操作必然就让用户非常不爽,感知卡顿。原OS的办法是,先想办法把该应用内部异常进程杀掉,进行诊断,尽可能让其恢复正常。如果还是救不回来,就把进程的视觉界面保留,在后台进行重启,尽量让用户无感知。即便还是不行,原OS还会尽可能帮该应用恢复数据备份,而不是让用户必须卸载重装。
以上种种“从根上治病”的方法,起码在中国手机厂商中,应该算是开风气之先。即便此前也有不少人指出类似的问题点,也少有团队会把苦功夫下到这么深的地步。
而原OS另外一个令人感兴趣的点,则是在努力模糊现实与数字世界的界限。
苹果曾经号召过“让硬件消失”,这一理念就是希望消费者通过手机连接数字世界时,不要有过多的异样感和工具感。
而原OS的做法是,在壁纸之上,建立数字与物理世界的紧密联系。
“天空视窗”:真实的天气现象被带到主屏,下雨时屏幕上会有水珠。每一片云层的形状、大小和密度,都是模拟了不同地区的上千种景别,连云层的移动速度都会因风力大小而有不同的表现。
“时光视窗”:根据智能算法,让壁纸在不同时间,明度、色温及饱和度跟随场景发生相应的参数变化。将光影和场景的变化带入屏幕,在从日出到日落的16个光线场景中,展现色温、亮度和光线角度的细微变化。
“行为壁纸”:将用户每天的步数与壁纸中花朵的盛开进行结合,传达正向的激励同时提供视觉享受。值得一提的是,该花朵的设计,有好莱坞特效公司的视觉实现技术加持,首次将电影特效技术引入到手机壁纸的呈现上,每一片花瓣都有单独的算法支撑,保证画面每一帧的细节和完美。
同时,原OS的大多数图标,都是根据真实物理参数设置的,比如:把所有按钮都当作悬浮在水面上的漂浮物,接触面越大,施压同样的力的情况下,面积越大下沉幅度越小。点击图标和组件时,下沉缩小的比例是不同的。
要知道,苹果粉丝经常嘲笑安卓用户的一点,就是时至今日,还有很多人不懂苹果的“回弹特效”,那个能够根据时长和力度,体验手指细微动作差别,从而相应做出真实弹簧效果的动画,的确是安卓所无法企及的体验高度。
而如今,真实物理参数已经走进了原OS,安卓用户想必“苦这一天久矣”。
原OS的新功能与特性还有很多,但以上这两点不仅是最主要的颠覆式改变,也是虎嗅认为最重要的进步。国产安卓机,终于可以在体验上逐渐与苹果接近了。在未来,越来越多的人也会明白,买手机不只是买参数,人性化的系统才是决定更长周期体验的关键要素。
也许,我们都是时候给自己的手机补补脑了,让自己四分之一的人生,舒服一点。
烽巢网注:本文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虎嗅APP,作者 : 胖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