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不二子
“自来水”群体的出现一向是对内容最有力的肯定,这一次轮到了《戏剧新生活》。
在没有过多宣传、没有花式热搜、没有“流量明星”的前提下,《戏剧新生活》在豆瓣上收获1万+人打分,这多亏了众多社交平台网友和行业自媒体的“为爱发电”行为,“我要做这个节目的自来水”“这节目可太好看了”“突然好想去看话剧”……类似的声音正在网络上扩散,很多人都在为戏剧终于迎来新的关注和曙光而激动。
终于,戏剧真的火了。
口碑汇流下的“扩圈”运动,让戏剧人被看到
在文娱内容都重视宣发的当下,媒体的共同发声并不少见,但这一次在《戏剧新生活》上有着不多见的展开——自媒体们掀起了接力式助推节目“扩圈”的运动。
节目播出一周后,就有自媒体发现了节目的闪光点,高口碑冷门综艺是媒体们讨论的动机,节目尚处于“在逃宝藏”状态;播出三周后,更多面向大众与产业的媒体开始发声,除了介绍节目对戏剧魅力的展现外,这档节目能为戏剧圈带来怎样的发展也成为了新的关注点,节目也逐渐进入更多人的视野;随着报道的增多和用户探讨的发酵,现在更多的传统媒体也注意到了这档节目,人民日报、新华网、新京报在近期也都发出了节目相关的报道,并肯定《戏剧新生活》对戏剧发展和戏剧人出圈的积极意义。
毫无疑问,媒体们的“自来水”现象源于《戏剧新生活》的高品质与好口碑,更源于节目“以戏为本”的内核。
没有竞技、比赛这种常规的“吸睛”节目模式,但《戏剧新生活》却有着让人上瘾的能力。戏剧人的日常生活是怎样的?他们是如何创作的?戏剧到底是怎样的艺术形式?这些大众平日不会关注的问题,在节目中都找了真实、感人的答案。
《戏剧新生活》能够回答这些问题,在于节目集中于呈现戏剧和戏剧人的真实状态。在《戏剧新生活》中,我们看到的是戏剧演员们围坐一起,认真推敲表演中的道具、表情、台词等细节,时不时还会来一段“炫技”式的即兴发挥,甚至演到动情处潸然泪下,这让观看到的每一位观众,真切感受到了戏剧的艺术张力,以及戏剧人硬核的表演能力和对戏剧的崇敬热忱,真实又浪漫,这是《戏剧新生活》区隔同类型节目的最大优势。
当然,也如节目中吴彼所说,戏剧人最大的魅力还是来自于舞台,《戏剧新生活》在生活之外也完整保留了戏剧人们的作品。第二期中的《鸡兔同笼》,只靠两位演员对话呈现出的父女关系,戳中了无数人的泪点,第三期中的浸没式戏剧作品,也再一次打开了我们对戏剧的认知,这些也都是节目播出前期引发网友、媒体安利的关键点。
既有戏剧人的日常生活状态,也有他们精心编排的戏剧作品,两个维度的同步呈现构成了《戏剧新生活》的高品质与高口碑,也促成了媒体与网友们的“自来水”行为。豆瓣上万人打出的9.3分,也证明了通过这档节目,通过“自来水”们的自发安利,现在有更多人看到、关注到了戏剧这个小众的文化圈子,让戏剧实现“扩圈”。
这把钥匙带来了“迟到”的关注
在以往小众文化出圈的综艺案例中,娱乐性话题往往是促成广泛传播的“钩子”,而《戏剧新生活》释放出来的魅力却完全围绕着戏剧,这是综艺节目的一次罕见突破。
节目相关的微博平台博文,大多是在讨论几位戏剧人们带来的作品,《鸡兔同笼》《出山》都成为了被记住的名字,在作品中演员呈现出的实力,也让不少人被征服。“看了戏剧新生活养鸡场的故事,就特别想去乌镇戏剧节感受一下话剧的魅力”,“吴彼老师和刘晓晔老师的出山后劲真的太足了”,类似的声音微博上不在少数。
而在豆瓣这样有更多文化爱好者活跃的社区中,介绍戏剧、戏剧作品和介绍戏剧人的文字则得到了更多关注,这可能是大量因《戏剧新生活》新关注到戏剧领域的人涌入豆瓣,他们想发现更多优质的戏剧作品,更深入了解戏剧文化,所以把那些有介绍性、有个人亲身体验性质的文字顶到了最前面。
这其实是一个挺反常的传播现象,人们不再是因为娱乐性而第一次关注到某个文化领域。毫无疑问,这是戏剧魅力终于得到关注的体现。
戏剧从来都不是曲高和寡的小众艺术,戏剧作品往往是对生活的提炼与升华,说戏剧来自生活并不过分,它奠定了每个普通人都可以进剧场看戏剧的基础。同时,戏剧人的表演能力和综合素养也处于行业顶尖,《鸡兔同笼》中刘添祺用始终半闭着的眼暗示父亲才打过架的细节,《出山》中吴彼展露出的戏曲元素,都显示了戏剧人们的硬实力。如此说来,戏剧是早就该得到关注的艺术形式。
只是因为此前戏剧在大众认知中带有“高端”的标签,造成了戏剧艺术与大众的远距离,人们愿意听歌、看电影、看演出但不会走进剧场看一场话剧,让我们无从了解到戏剧的魅力。而《戏剧新生活》通过互联网这个端口,展示戏剧人的状态与作品,让大众有了低成本直观看到戏剧的机会,这也才有了现在如此多人讨论戏剧本身的热潮。
或许一档节目并不足以完全呈现出戏剧、戏剧人的全貌,但就像节目发起人黄磊说的那样,《戏剧新生活》至少为戏剧扩了圈,成为了大众打开戏剧大门的钥匙,让早就应该被看到的戏剧终于得到了灯光的聚焦。
让艺术回归市场
戏剧能不能赚钱,是节目最开始提出的问题,一开始的回答者只有戏剧人,好消息是,随着节目的播出,这个问题也有了越来越多的人在回答——“这节目可太好看了,看完直接下单了两场话剧票”,“除了电影,除了音乐,还有戏剧,我要看演出啊”。
之所以节目会把赚钱作为引子、作为游戏规则,还是因为“能赚钱”在某种程度上等于大众化。
目前我国戏剧市场无疑是小众化的,这与戏剧本身具有的“现场性”、“文学性”特点有关。现场性,是这种艺术形式需要观众与表演者的共同在场、共同经历,在现场才能更切身的感受到戏剧魅力,这无疑会造成传播上的困难;文学性则是戏剧不同于其他剧种的特点,通过文学式的起承转合讲述一个故事、一段关系,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下,戏剧的文学性无疑是更难被传播到大众的一点。
《戏剧新生活》通过用专业的拍摄尽可能展现戏剧舞台的“现场感”,将戏剧作品的文学性和艺术性在节目中完整保留,至少是对“戏剧大众化传播”这个命题的尝试,而这也是这档节目在行业与市场角度都具有了价值的一点。
在当下的娱乐市场中,娱乐化的内容足够丰富,但艺术性却太过稀少,而其实无论是影视剧、音乐或是综艺,都是可以具有艺术性的。艺术在大众娱乐语境下的缺失,有多方面的原因,但随着市场越来越满足于短、平、快的内容后,敢于向艺术性发起挑战的内容创作者就越来越少,这是时代的悲哀。
《戏剧新生活》在挑战把戏剧大众化的同时,也是在把艺术带回市场,借助节目中戏剧人们的创作,重新把艺术带到观众视野中。当观众沉浸到戏剧作品里时,也在同步体会作品文本中的艺术性,作品背后的现实意义。这也是为何在节目之外,观众网友的讨论点都集中于作品的原因,因为透过这些戏剧作品我们每个人都有了更多的感悟,这正是艺术的作用。
因为《戏剧新生活》,一些人有了想要花钱看戏剧的冲动,这可能就是戏剧圈在向好发展的一个标志。但很明显,只靠一档综艺节目不可能直接把戏剧的发展带到大众化的未来。
相比之下,读娱君认为,把艺术带回到大众娱乐语境中,是《戏剧新生活》更可以做且已经做到事情。它让这档综艺从娱乐消费品变为了文化消费品,我们在看的不再只是一个内容,而是内容呈现的、引发的思考,这是这档节目更大的价值。
*原创文章,转载需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