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电商估计最让消费者头疼的,就是假货,尤其这两年以来的海淘代购,这水就更深了,因为海淘涉及的环节之中,掉包、参假、都是难以避免的事。所以,对于消费者来说,在进行海淘购物之时,可的睁大眼睛。最近一则报道,就令市场感觉不安与恐惧。
最近权威媒体新京报一篇《400元假货洋码头卖7000无人管,买手靠漏洞可月入10万》,对洋码头进行展开评论,也让市场、消费者、媒体感到十分恐惧,因为如此海淘,对消费者利益坚持就是一种蔑视。
电商平台,都有自己的商业模式,天猫是平台型电商,注重给予商家进行品牌、数据、趋势赋能,受到商家的青睐;京东是自营电商,注重将品质商品、物流、以及营销结合,同样也受到广大品牌主的追捧。而屡屡爆发假货风波的洋码头,一类是个人买手,模式是C2C,另一类是商户,模式就是M2C。而洋码头近年来,随着买手团队的不断增多,假货风波也开始屡屡爆发。
严格来说,一切商业模式,都是存在即合理的,只要加强对商品流通各个环节,进行把控,是可以实现拒绝假货的。而这次的风波,最主要的问题就出在对于买手团队的纵容与监管不利,对于平台来说,这是需要负法律责任的。
该文章称,代购市场水太深,从源头到运输渠道都暗藏玄机。从事海外代购多年的从业者也说,就连如今很多看似正规的海淘代购平台,实则也漏洞百出。而这名从业者甚至表示:“买手利用平台漏洞,月入可达10万元。
做买手可以一个月10万,这个收入是相对很高的,那么如何实现呢?在新京报的报道中,2017年7月9日,新京报记者收到一个来自洋码头海外代购的货品,证实了张捷说的话。此前4月初,记者通过一位澳大利亚的朋友在洋码头注册了海外买手账号,通过审核后开了一家专营澳大利亚代购的网店。随后,记者从国内快递了一个价格约四百多元人民币的高仿手包给澳大利亚这个朋友,在洋码头网店挂出,随后记者以7000元人民币的价格在网店拍到这个包,并于7月9日在国内收到货品。去掉各环节成本,理论上买手一单就挣了6000元左右的利润。这个过程中,代购平台洋码头所设立的监管程序如同虚设。
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预测,中国内地海淘族人数将于2018年增长到3560万人,代购交易规模也将达到1万亿元。这些海淘集中在国内大大小小近百家代购网站上。新京报记者在调查时发现,一些代购平台监管缺失,上至货品源头、物流货运,下至交易流程,无一不暗藏各式灰色手段。